初秋,别让“秋老虎”伤了你


00 初秋

       立秋已过,天气渐凉,而热度仍在,正是“秋老虎”发威的时节。从中医角度看,天气开始由阳转阴,人体顺应时节也开始收敛,因此需要开始注意养阴了。那么初秋时节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立秋之后天气不会立即就凉快起来,而是早晚凉爽,中午前后还是很闷热。老辈人就用“秋老虎”来形容这种天气的威力。一般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北方常常是白天晴朗,晚间暴雨如注;南方多是阴雨连绵,潮湿闷热。所以,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热和湿,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根据这时的气候特点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素问》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此外,据有关专家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疾病在秋季的发病率较高,而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以后。秋季适当早起,可缩短或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01 闻鸡起舞

       我国自古就有“春悟秋冻”之说,秋天“冻一冻”是为了让身体适应气候转凉,激发人体自身的防御机能。但“秋冻”也要适度,不要太过,特别是进入深秋或气温骤然下降时,仍然要注意保暖。

 

调节饮食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感觉到闷热潮湿。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过食冷饮、食欲减退,多有脾胃功能虚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肆进补,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肠胃无法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饮食宜清淡而不宜过于滋腻。

 02 荷叶粥

       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可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大有裨益。

 

运动调养

 

        初秋是锻炼的最佳季节,不仅可强身健体,而且能调节、改善心理状态,让人心旷神怡。但运动要因人而异,体质较弱的人适合比较柔和的运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练气功、慢跑等。另外,登上可增强血液循环,能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多变的能力,对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还可以降低血糖,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

 03 Hiking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晨练时,以微出汗为度。全身出汗后,不要急于把衣服脱掉,避免感冒。运动时衣服适当单薄些,可避免出大汗,而使身体适应耐寒锻炼。同时及时补充维生素和水分,运动前喝温开水,平时多饮用菜汤、牛奶、果汁,可以保持体内黏液正常分泌,呼吸道湿润、皮肤润泽,避免运动后引起的秋燥。

 

除秋燥不可忽视除秋湿

 

        进入初秋,阳气肃杀,阴气渐盛,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很大,经常会感觉到口鼻发干,皮肤干燥。因此,多数人养生都会注意防秋燥,而此时防秋湿同样重要。

 

        秋主收敛,其气清肃,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气候干燥,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在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特性中,自大暑至白露,是阳热下降,余热尚存,困湿熏蒸,雨湿较盛的节气。而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白露是秋季中期的节气,此时正值湿土司权,则湿邪容易伤人犯病,所以说“秋伤于湿”。在季节及自然特性上已具备了“秋湿”的特殊条件。因此,在临床上,尤其是初秋时节,也可见秋季被湿所伤之病症。如果单纯地认为秋季只有燥邪为患,而对秋湿认识不够,则秋湿为患的病症将会被误认为秋燥所伤,治疗亦误以滋润清燥,结果则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所以,在临床上,秋季就诊病人,当询问其饮食居住,根据其体质,结合当年时令所在,而分辨其燥与湿的原因,灵活用药。燥为秋季之主气,易伤津液,故临床上不论燥还是湿,都应时时顾护津液,既属湿患,亦当芳香化湿,慎用大辛大热之品。

 

       秋燥与秋湿,一方面是因为时令节气,秋雨绵绵,天阴气湿,加上秋天凉气袭人,地湿雾浓,伤人则多泄泻、痢疾、呕吐之病。另一方面则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如地近江湖之滨、高山林茂之所,热气蒸发,湿浊熏蒸,湿气侵入则出现肢体沉重、头重、食欲不振等症。另外还由于个人禀赋的不同,如形体肥胖或酒客,素体湿盛,恣食生冷,涉水淋雨,多病秋湿,见恶心呕吐、大便泄泻等症。

 

        湿燥二者互为悖逆,在秋季这个热势寒夏、阳消阴长的特殊节气里也可同时存在。强调秋季容易因湿而致病,但并不否认秋季还会因燥而致病,湿与燥在秋季均可成为致病因素,在临床既可见秋伤于湿,亦可见秋伤于燥,或者是外燥内湿兼见。

 

︱作者简介︱

路志正,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教授,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行医七十余年,擅长治疗各科疑难病,被称为“杂病圣手”。对于疑难复杂疾病,崇尚脾胃学说,发展湿病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等学术思想,主张心身同调、药食并用、针药兼施、内外合治、导引健身等综合疗法。

 

来源:九十医翁路志正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