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医案:小儿支气管肺炎


 

包某,男,3岁

 

【辨治经过】

1964年2月29日初诊。发热咳嗽气喘一天。

检查:两肺布满水泡音。

胸透:两肺纹理粗重模糊,并有小型斑点状浸润性阴影,两肺下部有轻度肺气肿。血白细胞总数141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16%。

 

起病即邀余诊治,用麻杏石甘汤加桔梗、前胡、豆豉、葱白。

 

服2剂未效,患儿仍高热,体温39.6℃,咳喘气促,目如脱状,腹满膈扇,喉间痰声漉漉,鼻翼扇动,头汗出,时有烦躁,欲饮而不多,咳甚作呕,时吐涎沫,舌尖边红,苔白微腻,脉浮弦数。

 

乃请先师蒲辅周诊,认为肺气郁闭,热饮内蕴,治宜辛凉开泄,必佐化饮,用越婢加半夏汤化裁。处方:麻黄5克,生石膏15克,甘草4克,法半夏6克,前胡4.5克,炒苏子4.5克,茯苓6克,生姜3片,大枣3枚。2剂。

 

药后热退,痰少,咳喘基本已平,续予调理肺胃、清气化痰而愈。

 

【体会】

先师告余曰:“医者,寒饮易晓,治饮宜温,主以苓桂术甘汤;外寒内饮,则用小青龙汤;热饮难知,患者热象既重,又兼夹饮,证属热重于饮,宜用越婢加半夏汤;若饮重于热,则当选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与麻杏石甘汤君臣药虽同,皆用麻黄、生石膏,发泄透达肺之邪火,但其佐使药有异,因而作用有别。

 

越婢加半夏汤有透发邪火,兼蠲饮之长。若热饮咳喘,目如脱状,主以越婢加半夏汤,其效甚速。

 

因饮蕴于肺,邪有依附,邪火难清,麻杏石甘汤则无祛饮之功,故难取效。若病延日久,热灼其饮,更为胶结难解。

 

可见运用麻黄剂必须从君臣佐使药全面考虑,方可提高疗效。

 

| 医家简介 |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来源:国医微课堂医案分享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