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插艾话养生


       端午节(五月初五)正处于夏季“芒种”与“夏至”两节气之间,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习俗。

       “五月五过端午,粽子香囊身配伍,祛病强身邪不侮。”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为了预防各种疾病,端午节习俗中有哪些方法能祛病强身的呢?

 

       “五月五过端午,粽子香囊身配伍,祛病强身邪不侮”。端午节是天气从冷到热的分界点,过了端午天气开始温热,许多潜伏的病邪渐渐苏醒。自然界的各种有毒之物,如大的“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觉醒活跃;小的如各种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繁殖昌盛,对人伤害很大。

      所以从农历五月五前后,家家不仅准备粽子来食用,更重要的是,开始预防疾病及养生保健。每到这时期都能看到每家每户门口挂着避秽的药草,小朋友身上也佩戴着小小香囊,长辈们谈着雄黄酒的典故……利用端午节来祛病强身,从习俗来学养生防病。

 

避毒祛邪从“艾”开始

 

      端午的端,是开始、开端;午,五行属火,位列十二地支之一,午为火为阳,所以端午意味着炎热的开始。天由冷转热,火热蒸腾湿气,也唤醒了许多潜藏的疾病。古人善用草药的芳香走窜功效来祛湿防邪,避免秽浊之气近身。

用“艾”外用祛邪防病

      端午节民俗,古人常将“艾草或菖蒲”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或制成各种如艾人、艾虎、艾环等形象毕真的实物以祛除有害病毒(防瘟疫)。正是利用艾叶含挥发性芳香油清新与药效,能祛除污浊毒气,净化空气,保证身心健康。

 

      另外节气前后以艾为主材配合其他中药制成的《苍艾香囊》,让小孩佩带胸前、成人系于腰间,确有防病作用。其原理是艾具有植物功效。艾蒿性温味芳香,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各种有害病毒细菌的克星。古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艾叶味苦、辛(苦燥湿、辛散),性温(温通血脉),药效归肝、脾、肾经入脏腑,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杀虫灭菌”等作用。

 

      端午节前后空气潮湿,细菌病毒昌盛,艾的作用则充分发挥。此外用陈艾绒制成的药用艾条、艾炷等成为针灸防病治病药材,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作用。

 

◎“艾”内服的药用价值

      民俗将“艾草”可作食用:如“艾糕”、“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直接用艾叶草的叶子包米饭来做着吃的。艾叶糕具有“祛除暑热、健脾利湿”作用。

 

      艾也可以入中医药汤药防病治病。历代医家用之者并非少数。艾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作用。如:妇科要药:

 

1、月经不调(寒凝血脉),宫冷不孕(艾附暖宫丸)。

2、艾炒炭止血有抗凝血作用:可用于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作沐浴。

3、艾叶煎汤外洗,祛湿止痒可治湿疮疥癣。

4、艾叶中提取的艾叶油(即:多种香水、化妆品的原料)。

 

      据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故民俗中的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草菖蒲挂门口

      艾草,性温,具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

 

      菖蒲,辛温,祛风寒湿痹、通九窍。

 

      艾草、菖蒲二味中药因为味辛温能通畅血络、祛湿除寒,加上气味芳香持久,古人认为悬桂门口可抵挡病邪及秽浊之气进入家中。不但把艾草、菖蒲挂门口,端午节前后也会利用艾草制作一系列的美食,每晚更用艾草煮水以艾草水洗澡或泡足来畅通经络、调气养生。现代药理研究指出,艾草及菖蒲不论是新鲜、干品,或艾草燃烧后的烟都有抗菌作用。

 

香囊随身带着走

      香囊,是最早把时尚跟节日结合一起的养生保健饰品。每逢端午节市面上各式各样的香囊让人爱不释手,很多人喜欢买香囊,却不太明白里面装什么。

 

      传统香囊,里面装的是芳香避秽、祛湿行气功用的中药,除了艾草和菖蒲外还有如白芷、藿香、薄荷等浓烈香气的中草药,有预防疾病和驱除蚊虫的效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少数性味芳香的中药具有活血走窜之功,孕妇应避免使用这类香囊,可改用含有健脾祛湿安胎的中药。

 

开胃健脾粽为首

      古人为了要充饥耐饿利用糯米制作粽子,但现今为了迎合大众的饮食方式,避免贪食过多粽子造成消化困难,所以渐渐改用五谷或糙米及糯米综合制作。粽子内馅常选用红豆、绿豆、花生、栗子等食材。中医认为,红豆具有利水除湿解毒功效;绿豆有清热解毒、开胃健脾作用;粟子为肾之果,有益肾醒脾的效用。

 

      包裹粽子的粽叶也十分讲究,多用竹叶和荷叶,二者都有清热利湿、和胃宁神作用。所以只要配合得当,小小的粽子也是养生美食。

 

      倘若过食粽子消化不良怎么办?可以配上一碗白萝卜汤,或是以乌梅3g,山楂3g,生甘草10g,水一杯,煮成半杯温服。

 

燥湿祛痰雄黄酒

      民间故事《白蛇传》当中,白蛇在端午节那天因误服雄黄酒从而幻化人形变回蛇。雄黄古医书记栽辛温有毒,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作用。在古人眼中,雄黄加上酒的辛烈是对付毒虫的法宝。

 

      从前制作雄黄酒必须经过繁琐的程序,雄黄加热到一定程度即成为剧毒砒霜,因此酿制此酒必须要上等雄黄加上经验老道的制酒师及中药师傅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此工艺目前已失传。千万不可自行酿酒或购买不明的雄黄酒,以保安全。

 

|作者介绍|

       张水生,1945年出生,福建厦门人,副主任医师,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香港新华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学术顾问。1970年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从事中国传统医学对外教育工作。擅长中国针灸教学与临床。在痛证学科、心脑血管病、骨与软组织损伤采用针灸、方药等方法调治方面造诣颇深。合著《针灸学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并作为对外教材。撰有“巨、谬刺针法应用体会”、“《内经》治心痛经络辨证体会”、“针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香港执业中医师及中医教育现状”等2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CN刊物发表。其中“经络辨证与‘开圆枢’理论的应用”获福建省中医优秀论文奖。1992年获厦门大学对外教学二等奖,1995年获厦门大学“九州奖”。

 

       陶诗秀,发表过《餐餐大鱼大肉,胆道恐出毛病》、《素食者补冬的药膳与茶饮》等文章。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15-5),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