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男,34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62年8月22日。
伏暑挟湿,高热七日不解,胸痞泛恶,渴不引饮,便下溏泄。舌苔白腻。治从温化。
处方:玉枢丹0.6g(研末,开水先送下)焦六曲9g 枳实片4.5g 粉葛根9g 鲜藿梗9g 陈皮3g 姜竹茹4.5g 焦苍术12g 佩兰梗4.5g(后下)制半夏4.5g 白蔻仁3g(研,后下) 老姜2片。1帖。
复诊:8月23日。
身热退而未尽,胸痞泛恶已止,便泄亦减。舌白不渴,脉象濡数。再投芳香苦降法。
处方:白蔻仁3g(研,后下)炒枳实4.5g 赤茯苓9g 制川厚朴3g 陈皮3g 姜竹茹4.5g 车前子9g(包)焦苍术12g 制半夏4.5g 淡干姜2.4g 鲜藿梗9g。1帖。
三诊:8月24日。
连投温化,湿邪伏暑渐清。舌白不渴,脉象濡细。脾胃未和。再拟温化,以肃余邪。
处方:制川厚朴3g 制半夏4.5g 炒枳实4.5g 焦苍术9g 淡干姜3g 白蔻仁3g(研,后下) 佛手片3g 炙甘草1.8g 陈皮4.5g 淡吴茱萸1.2g 焦麦芽9g。2帖。
四诊:8月26日。
连投温化之剂,脾胃湿滞已化,身热已微,惟纳少胃呆。舌白,脉濡。治循前法,以助脾胃之运行。
处方:制川厚朴3g 枳壳4.5g 淡干姜1.5g 制半夏4.5g 焦苍术6g 陈皮3g 青皮4.5g 佩兰梗4.5g 佛手片3g 炙甘草五分 白蔻仁3g(杵,后下)梗通草3g。4帖。
注:上方服4帖,休息5日后,即恢复工作。
【按语】
本例患者体力强健,病因为伏暑兼感寒湿。临床辨证,渴不引饮,便不溏泄,舌白腻,为寒湿侵于脾胃,虽有高热,不宜凉解,故处方始终以温化为主。经过四诊,即热退邪去而恢复工作。
|医家简介|
郭柏良(1884~1967年),别名郭纶,号闲云居士。江苏江阴人。自幼好学,专攻医书,先后从师叶杏林和苏州名医盛亮臣。5年之后,学成开业。适值是年时疫流行,病人接踵而至,蜚声沪上,尤其深得广东病人信仰。曾任上海粤商医院医务部主任,每天早晨7~9时义务应诊10余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1932年起任上海市国医公会常务理事。当时中医界鉴于中医后继乏人,由国医公会推举郭氏创办中国医学院,郭氏任院长之职。郭氏热心中医教育事业,为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作出很大贡献。
郭氏治病,从理论到实践,都遵循《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或先治其标而图治其本,且注重扶正,为其特色。
来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