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男,24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63年5月9日。
去秋以来,左胸胁之间,隐隐作痛且微胀,心跳急促。脉弦大。胸胁乃肺肝之位,而心脏居其中,肝有瘀滞,络道失于通畅,气行自亦有阻,症属肝着。治气不足以却病,当化瘀通阳为主,疏肝理气为佐,拟旋覆花汤加减法。
处方:旋覆花18g(包)青皮9g(炒)青葱管9g 广郁金4.5g 丝瓜络4.5g(酒炒)路路通9g 橘络3g 晚蚕砂12g(包)当归须1.5g(酒炒)光杏仁9g 枇杷叶9g(去毛包)红花0.9g。 3帖。
复诊:5月14日。
胸胁不舒,气血尚未宣通。再拟前法损益。
处方:旋覆花18g(包)小青皮9g(炒)当归须3g(酒炒)东白芍12g(炒)丝瓜络4.5g(酒炒)橘络3g 红花1.5g 晚蚕砂15g(包) 薄荷叶4.5g(后下) 光杏仁9g 青葱管12g 鳖甲煎丸15g(包)。2帖。
三诊:5月16日。
连投化瘀疏肝,胸胁尚觉隐痛,胃呆纳少。再守前法,酌为加减。
处方:旋覆花18g(包) 东白芍12g(炒) 青皮4.5g(炒) 生香附9g 降香片4.5g 当归须4.5g(酒炒)橘络3g 晚蚕砂15g(包)光杏仁12g 薄荷叶4.5g(后下)红花1.5g 炙苏子9g 鳖甲煎丸15g(包)。3帖。
四至六诊。
症情逐渐减轻。前方去橘络,加丹皮4.5g(炒),川郁金4.5g。
七诊:5月24日。
气行渐畅,胸胁脉络缓和,自觉诸恙已减轻。还须舒气和营。
处方:桑白皮12g 光杏仁12g 旋覆花21g(包)炙苏子9g 白蒺藜9g(去刺炒)降香片6g 东白芍12g(炒) 橘络3g 丹皮4.5g(炒) 生香附9g 薄荷叶4.5g(后下) 红花1.2g 鳖甲煎丸24g(包)。3帖。
八诊:
前方去薄荷叶、白蒺藜、橘络,加广郁金6g,橘叶9g,晚蚕砂15g(包)。2帖。
九诊:5月29日。
胁部微有隐痛。脉象弦而无力,舌薄白。肝肺之气未畅,心营尚弱。治与肃肺养阴,以治其本。
处方:南沙参9g 丹皮4.5g(炒) 大麦冬9g 东白芍9g(炒) 晚蚕砂9g(包) 橘叶9g 桑白皮9g 象贝母9g 青皮4.5g(炒)白蒺藜9g(去刺炒)枇杷叶9g。2帖。
十诊:5月31日。症情更见改善。前方去青皮、蒺藜,加女贞子9g,云茯苓9g。2帖
十一诊:6月2日。
心肺之阴渐复,肝亦得舒。再与养肺阴,培脾土,心资根治。但尚须静养一时,免致反复。
处方:北沙参9g 东白芍4.5g(炒) 粉丹皮4.5g 白前9g 冬瓜子9g 大麦冬9g 川石斛9g(先煎) 云茯苓9g 肥玉竹9g 橘络3g 晚蚕砂12g(包) 另用白扁豆30g 莲子30g 分4次煮粥服之。
【按语】
本例血瘀阻于肝络,气聚不畅,是为肝着。法效《金匮》旋覆花汤,以旋覆花为主药,散肝经之气;青葱通阳调气;不用新绛以和血,而代以归尾、红花、鳖甲煎丸等物,治有形之瘀阻。惟恐药力未充,故助以逍遥法,但除去柴胡,加用蚕砂、蒺藜等,以祛经络之风。此外配合理气之品,使金不制木,则肝得舒而瘀得行。经过八诊后,主症基本消失。继进养营培土,胃纳逐见增加,渐得恢复。6月12日其母来说,已照常工作矣。昔唐容川曰:“肝着,即血粘着而不散也。”通过临床实践,信而有征。
|医家简介|
郭柏良(1884~1967年),别名郭纶,号闲云居士。江苏江阴人。自幼好学,专攻医书,先后从师叶杏林和苏州名医盛亮臣。5年之后,学成开业。适值是年时疫流行,病人接踵而至,蜚声沪上,尤其深得广东病人信仰。曾任上海粤商医院医务部主任,每天早晨7~9时义务应诊10余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1932年起任上海市国医公会常务理事。当时中医界鉴于中医后继乏人,由国医公会推举郭氏创办中国医学院,郭氏任院长之职。郭氏热心中医教育事业,为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作出很大贡献。
郭氏治病,从理论到实践,都遵循《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或先治其标而图治其本,且注重扶正,为其特色。
来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