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良医案】胃脘痛


 

蒋××,女,55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62年2月18日。

 

数日来脘中作痛,饥饱皆作,头晕目眩。舌白,脉濡。此胃阳虚馁,气机不宜。治予温阳理气。

 

处方:制附子4.5g 淡干姜3g 制半夏4.5g 陈皮3g(炒) 焦六曲9g 枳壳4.5g(炒) 青皮6g(炒)代赭石30g(包)良附丸9g(包) 醋炒延胡索9g 佛手片3g 焦麦芽9g 炙甘草2.4g。2帖。

 

复诊:2月22日。

 

脘中痛仍不已,舌苔薄白,头晕纳少。肝逆犯胃,胃气不和。治从前法,佐以疏肝和胃。

 

处方:理中丸12g(包) 制附子4.5g 淡干姜3g 小青皮9g(炒) 乌药片9g 陈皮3g(炒) 江枳壳4.5g 制半夏4.5g 青木香4.5g 路路通9g 淡吴茱萸2.4g 醋炒延胡索9g 炙甘草3g。5帖。

 

三诊:2月27日。

 

两投温中降逆和胃之剂,脘痛较减,头目尚觉眩晕。此肝气盛而生热所致。况胃气有余,亦能化火。胃为多血多气之府,当佐以和营疏理之治,使火得平而肝得条达,病自能安。

 

处方:旋覆花15g(包) 新绛4.5g 延胡索15g(醋炒) 当归须9g(酒炒) 藏红花2.4g 金铃子12g(醋炒) 赤芍4.5g(炒) 丹皮4.5g(炒) 黑山栀4.5g 青葱管4.5g 橘叶9g 薄荷叶1.2g(后下) 左金丸1.5g(开水先送下)。5帖。

 

【按语】

 

胃脘痛由于饮食内伤者,病先在胃,继则脾运濡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满,脘部痛楚,病多属实。久延失治,水谷之精微,失于灌溉,势必形成虚症。但虚症之中,因挟有痰湿,每致引起泛恶,或吐苦;或泛酸。吐苦为虚,泛酸为实。其间亦有肝木犯胃而泛酸者,如张景岳说:“火气不能生土,则脾胃虚而肝邪侮之,故为酸也。”治之当以温中止痛。如不效而兼有头晕目眩者,更应从厥阴探索。

 

曾忆20年前在某医院治一呕吐病人,面黄脉弱,舌红,大便不通,服任何药物必吐,思纳而不能进。先用黄连3g,研末,装入10个胶囊中,分10次,用干姜煎汤吞下。初进仍作吐,继则渐能进服。待3g服完,至明晨只吐2次。乃仍用姜、连如前法外,处以温中和胃通便之汤剂。3帖后,即吐止便通,复经调理一月而愈。

 

因此,余治胃脘痛,虽以温中为主,然亦不离苦寒,如脘痛而兼有呕吐者,姜、连必须同用,所谓苦降辛开,胃气得和,呕吐自止。如无呕恶,则除去黄连。历来以此为法,疗效尚佳。

 

|医家简介|

郭柏良(1884~1967年),别名郭纶,号闲云居士。江苏江阴人。自幼好学,专攻医书,先后从师叶杏林和苏州名医盛亮臣。5年之后,学成开业。适值是年时疫流行,病人接踵而至,蜚声沪上,尤其深得广东病人信仰。曾任上海粤商医院医务部主任,每天早晨7~9时义务应诊10余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1932年起任上海市国医公会常务理事。当时中医界鉴于中医后继乏人,由国医公会推举郭氏创办中国医学院,郭氏任院长之职。郭氏热心中医教育事业,为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作出很大贡献。

 

郭氏治病,从理论到实践,都遵循《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或先治其标而图治其本,且注重扶正,为其特色。

 

来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