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桑与菊


        “十畂之间兮,桑者闲闲兮。”“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分别说的是桑和菊。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而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那么您是否知道桑和菊也是广泛应用的中药呢?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任宏丽教授为我们将桑和菊的故事娓娓道来~

 

 

        甲骨文中的“桑”字突出地表现了桑树枝叶的特征,大家如果拿它同一张桑树的照片来对照一下的话,会发觉古人在造字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有想象力与概括力。这个字到了秦篆的时候,象征枝叶的部分被改成了三只手的形状。也有人认为这是描绘众人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准备用来养蚕的情形,反正是渐渐地脱离了原有的象形基础了。

 

       我们的先民很早以前就在从事种桑、采桑、养蚕这些农业生产活动了。《诗经·魏风·十畂之间》就曾描写道:“十畂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汉书·外戚传·元后》则记载:“率皇后列侯夫人桑。”这两个“桑”字都是指的采桑。《汉书·食货志》载:“故务民于农桑。”这个“桑”字指的是种桑、养蚕。《诗经·小雅·小弁》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们表示敬意。后来人们就把“桑梓”用来比喻自己的故乡。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桑树的一身可都是药材啊。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叶子——桑叶。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因此临床上常用它来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以及肝经实热导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症。

 

       再来看一下桑树的嫩枝——桑枝。《本草图经》记载它可以治疗“遍体风痒干燥,水气、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咳嗽”,并可以“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桑树的根皮——桑白皮。《神农本草经》记载它:“味甘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而《药性论》认为它“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现在临床上多用它来治疗肺热喘咳、小便不利等证。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桑白皮有降血压、抗肿瘤的作用。后经研究人员发现桑白皮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在美容方面还具有神奇的皮肤美白功效,近年逐渐为一些美容化妆品所采用。

 

       除此之外,桑白皮还可以当保健食品。比如用桑白皮和萱草根按一定比例配置而制成的保健茶具有利水消肿、泻肺平喘、清热凉血之功效;又如用鲜桑白皮60克,赤小豆90克,鲫鱼2条,生姜皮6克,陈皮6克熬成的桑白皮赤小豆鲫鱼汤可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属于风水症者。

 

       再来简单介绍一下桑葚吧,它是桑树的成熟果实。可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耳鸣、失眠、须发早白等症,并有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的功效。

 

       综合上述,这桑树的一身是不是都是宝啊。在春暖花开、季节转换的时候,我们的中老年朋友,可以采一些新鲜的桑叶洗净煎汤代茶,可以收到很好的清热保健、利水止渴的功效,大家不妨试试吧。

 

       菊,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有:“菊,大菊、瞿麦。”《尔雅·释草》也作“大菊,瞿麦”。可见古义“菊”指石竹科的大菊即瞿麦,与今天人们普遍共识的“菊”花有很大不同。今日“菊”古代写作蘜。《楚辞·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那时已经知道许多菊花都是可以食用的。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更有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果搞得多少读书人都想隐居起来种菊花,菊花也成了隐者的代言人。又因为菊花开在秋天百花凋零之时,甚至傲霜而放,更显可贵,唐代诗人元稹写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结果自古文人志士又把菊花比喻不畏权贵的象征。

 

       宋朝时候,菊花成为权贵追捧的时尚。所谓“黄花遍国中,汴菊最为名”,因为宋朝国都是开封,开封古代称为汴梁,那里的菊花就被称为“汴菊”。《东京梦华录》记载“酒家皆菊花缚成洞户。禁中与贵家日日赏菊。”禁中和贵家是泛指当时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那时候宫廷与民间争开菊花会、咏菊花诗,一时传为佳话。

 

       菊性微寒,味苦甘,是平肝明目的佳品。在我国大陆,栽培的菊花多达上百种,浙江的杭菊、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邓菊等等,这些品种都很出名。以花色论,入药的菊花多黄、白两种。黄菊多苦,清热解毒功效强;白菊甘寒,长于平肝明目。菊花还有降压的妙用,以白菊花配夏枯草煎水泡脚,早晚各半小时,治疗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这是取菊花入肝经,能平肝清热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喝过菊花茶,好的菊花茶,入口微苦,回甘余味很足,是人们喜爱的清凉饮品之一。菊花还能用来做药膳,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可谓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菊花食之有轻身耐劳”之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菊花食用的详细记载:“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其苗可蔬,其叶可啜,其花可饵,根食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始末,罔不有功。”鲜品菊花,主要是食用菊花新鲜的花瓣、嫩叶、嫩头,涮火锅和褒汤,甘鲜清爽,口感独特,值得一试。洗净的鲜花用开水烫一下,配上佐料,就成为可口的凉拌菊花。甚至有人还举办过菊花宴,真可谓“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

 

       在重阳节时,我国素来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在古时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病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据葛洪《西京杂记》中载:“菊花舒时,采其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始熟,饮之,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说。此后,菊花酒一直是重阳节的保留节目,至今在山东藤县、临沂、日照等地,仍延续着这种习俗。

 

       菊花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知用处——驱蚊,古时人把晒干的菊叶、菊梗燃烧,用产生的烟祛熏蚊虫,明朝时利用这个原理还发明了古老的驱蚊灯,这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驱蚊灯。现在苏浙沪一些地区的农家还保留用新鲜菊的茎叶驱除蚊虫的习俗。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菊花的喜爱是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而且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中医药的文化当中,她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

 

|作者介绍|

任宏丽,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和研究工作十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古汉语与医古文学科”学科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医古文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名师研究室”学术传承人之一。

 

来源:养生月刊(2016-9),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