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淤、瘀


      现代人学中医时常把“淤”“瘀”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中华文字博大精深,这两个字是有根本性区别的。那么如何认识“淤”和“瘀”?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呢?《伤瘀变病》作者林宏是这样认识的~

 

“淤”与“瘀”,大不同

 

淤:水流不畅、受阻; 

瘀:堵塞、集结、成块、血栓; 

     显然,二者不能等意。淤,形容运行的状态,属于形动词;瘀,动名词,所用更偏于名词。

 

     气,因各种原因运行不畅,都是用郁滞来形容;而血、津、液,因为是液态,所以淤字,以三点水为偏旁;因液体运行不畅为淤,令体液失司成疾,故以用疒字为偏旁。可见,瘀,是病名,属于名词。

 

     现在此二字很多混淆难分,认为语文学淤瘀同用,中医学应用时也可以不需分解。其实差异很大:淤,是瘀的成因,是成瘀的前提。瘀,是淤而不畅的后果。淤瘀同用,很容易造成因果不分。前因后果混淆,这在理论和临床中,其危害大家都知道。

 

成淤原因及表现

 

情志失调,气机不顺

     成淤的内外因众多,就仅情志失调,气机不顺一条,表现在神经系统病因导致病理产生的,有本神经系统紧张素与缓解素之间代谢的紊乱,进而引起的内分泌、营养代谢等的紊乱,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具体各系统的失常,甚至导致躯体骨骼肌肉组织的协调性、整体功能的多种系统单个或多个的失调、下降,以及能量转换成精神态势的异常,占据组成人体最大部分的——水液(血、津、液)随之出现的多数也是运行不畅的生成。

 

     中医学的气机,此气的功能,既有疏导、疏通、输布的功能,更有调摄、控制的功能,气机郁滞多数导致的是“失输”“失疏”。

 

◎不同病因属性

     成淤内外因还有各种病因属性甚至相反的,如六淫之风寒暑湿燥火,五内气机,不内外因等。虫兽跌扑金刃房劳过逸过劳食伤,无不令气机失疏、失输。而内外因中,如此各大类众多因素参杂之下,轻重前后又不尽相同。

 

     现在社会又增添许多致病因素,也都直间接地或即伤及气机,或先伤及‘血分’乃至内脏腑、骨骼,不一而足。所以,气机郁滞,导致体液运行不畅的‘淤滞’,二者又都是血瘀形成的前提。

 

气滞血瘀,谁为因果?

 

     在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扑源流中仍然说到的是“气即滞,血即瘀”。明明直接外力伤体,软肌肉组织立即就有离经之血,怎么还是先提到气即滞呢?这里的气滞血瘀,谁是前因、谁是后果呢?除了伤因,他因致瘀,容易理解为先有气滞才有血瘀。而伤因直接产生的离经之血,气滞还在血瘀之前,当又是如何理解呢?

 

     损伤引起的岔气,大家都懂得。在气血功能之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离经之血的产生,应该最多只能说是血气同步生成瘀和滞。可是沈金鳌将气滞还是摆在血瘀的前提,这里有深层次的病理认识,才能理解。

 

     机体有很强的调节、恢复和再生的能力。伤损之后的离经之血,在整体经脉气血的调节下,轻微的损伤造成的淤滞,可以被修复。会留下生成瘀血的,是属于超过自体以上能力才被遗留下来的。

 

     从历代各派民间武医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得到治疗了,如果还是被延误、失误治,都会在7天,或是14天,最多一个月,就会留下瘀血。说明机体没有生成相对应的调节恢复能力,是导致离经之血转化为瘀血生成的最主要的成因。而这些能力,传统中医学,就是属于气先滞造成的。

 

     回过头来认识前人的‘气为血帅’这一总结,是何其先知先明吗?不!完全是从客观规律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

 

     所以,认识“淤”“瘀”之不同,其意义绝非语文学之可以混用。活血化瘀,如果仅知道一味打通经脉,而未能先从调节、振奋、激活气机着手,也必然事倍功半,甚至罔然。

 

| 作者简介 |

林宏(1949年- ),男。职称:副主任中医师,被卫生部评为国医精神传承大师、中国特技名医、特色名医、国家高级专家,以及香港国际医学院荣誉博士等。

 

现任:国际中和科学院传统医学研究员、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国武医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北京)、福清南少林武医委员会顾问、《中华传统武医》杂志执行主编等。

 

学术成果:于1993年首创中医内伤专科门诊,针对全国临床没有‘中医内伤专科’、内瘀继变病广泛被失误治的情况,著有中华武医学丛书第一部专著《伤瘀变病》(2010年3月出版)。

 

临床范畴:从小到大的跌扑闪挫摔撞斗殴、各类军体训练不当、各急慢性、动静态劳损等外伤造成留有内瘀血的并发症、继发症;经穴宿瘀导致的五脏六腑瘀血型疑难变病等;癌前期病变、癌症术后抗复发抗转移等。

 

来源:武医内伤林宏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