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黄脸婆,治疗必须先“暖宫”


     有黑眼圈的美女,即使穿着得体、皮肤不错,也会显得精神、气色差而减分。黑眼圈是怎么回事?有了黑眼圈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黑眼圈”的最无效治疗,当属在眼圈周围抹各种护肤品了。黑眼圈不可能通过改善肤质而被去掉!因为黑眼圈的发生不是眼圈局部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全身的血液循环不畅通了,在中医讲是“血瘀”,而且这个“血瘀”发生在盆腔,西医说的“盆腔淤血综合征”就与此类似。

 

      除了黑眼圈,还会有肤色晦暗的“黄脸婆”,月经前或者来月经时肚子、腰部冷痛,月经不痛快,或者量少,或者颜色深,大便干燥。如果到全身,还有手脚冰凉,腰腹酸冷,不能久站等问题,凡此种种,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概念就是:“宫寒”,因为子宫、盆腔受寒导致的全身血液不顺畅。因此,要想解决包括“黑眼圈”在内的上述问题,要么吃暖宫化淤的药,或者在腰腹部能暖宫的穴位上温敷。

 

      盆腔里的血管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不一样,盆腔的血管又细又多,由此形成细细的“血管网”。但这些血管的管壁很薄,没有弹性,所以血液进入到血管网后,流速就减慢了,如果再受凉,血流还会更慢。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盆腔器官的供血不足了,其中包括位于盆腔的消化泌尿系统;再有就是子宫卵巢和附件了,它们的功能因为血供的不足而受影响,从月经不调到妇科的慢性炎症乃至不孕,再到怎么吃蔬菜水果都解决不了的便秘,都与此脱不了干系。

 

      另一个问题是,盆腔的血管网和全身血管相通的,盆腔淤血会直接影响到全身的血流不畅,就像马路上有一处堵车,会殃及到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以外的路况,“黑眼圈”就是盆腔淤血的远端效果。

 

      因为眼皮是全身最薄的皮肤,眼周后面的血液微循环状况可以透过眼皮显现出来,而这里的淤血状况不过是全身淤血状况的一个窗口,也就是说,眼圈发黑的时候,全身的血运不可能通畅,只不过你只能看到眼周的血瘀罢了,其罪魁祸首大多起于容易有淤血产生的盆腔,是“宫寒”所致。

 

      除了“宫寒”导致淤血,外伤或者手术也是盆腔淤血的重要原因。很多有经验的中医,通过病人眼圈发黑的状况,就可以判断她是不是做过多次流产?子宫有没有问题?因为在中医里,眼周是子宫状态的“晴雨表”。

 

      我见过一个眼圈常年发黑的女性,身体很好,甚至很少去医院,唯一的问题就是几乎跟了她一辈子的黑眼圈。在她五十几岁的时候,发现了卵巢癌,为此做了手术。手术之后,肿瘤控制很好的那段时间里,也是她一生中,少有的,没有“黑眼圈”的时候,她如果早一点找中医,肯定会施以温宫化淤的办法,这对卵巢癌的形成肯定也会有所牵制。

 

      包括来月经的时候,如果你注意观察,眼周一定会比平时颜色要暗甚至发黑,因为月经期,子宫处于淤血状态,只不过这种状态是生理性的,但也已经在警示,此时更不能让腰腹受凉,更不能加重“宫寒”。

 

      对于“宫寒”或者说盆腔淤血,中医大多用暖宫化淤的药物,“艾附暖宫丸”就是个典型,在暖宫的基础上化淤活血。除了药物,我们腹部和腰部有几个和“宫寒”关系密切的穴位:关元,气海,命门,还有肚脐,也叫神阙穴,这些穴位本身就在腰腹部,从位置上与子宫等妇科器官最近,从中医经络上也直管子宫,因此是暖宫的要穴。

 

      “艾附暖宫”中有两个主药:艾叶和干姜。它们性质温热,气味辛窜,是中医穴位贴敷治疗各种虚寒时的必用药,借助暖宫贴特殊的温热功能,可以使这两种药物的药性充分地刺激有效穴位,直接改善“宫寒”状态,由“宫寒”引起的面容乃至身体的诸多症状,也就逐渐消减了。

 

|作者简介|

佟彤,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供职,创办《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后长期从事医疗卫生领域的新闻报道与科普文章写作,为《女性月刊》《健康之友》等主持健康专栏,2007年起在MSN中文网主持“名医讲堂”直播节目。出版作有《暗伤:妇科门诊隐情实录》《别让误诊害了你》《看名医不挂号》等。

 

来源:佟彤-九九归医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