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东医案】耳源性眩晕症 – 眩晕


 

李xx,女,20岁,农场职工。

 

【辨治经过】

 

初诊(1974年12月13日)

 

头晕耳鸣,房屋旋转,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喉间痰多。病历数月,前医迭进平肝潜阳之剂,病情未减。脉细数,苔白腻。肝阳挟痰,上扰清窍。治拟平肝和胃,化痰降逆。

 

真珠母一两,穞豆衣三钱,菊花三钱,白芍三钱,姜竹茹三钱,茯苓三钱,青陈皮各三钱,白蒺藜三钱,旋复花三钱(包),代赭石一两,生姜三片,佛手三钱。六剂。

 

二诊(12月20日)

 

前进平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剂,咯痰增多,呕吐已瘥,眩晕亦减,惟二颞跳痛。苔、脉如前。痰浊渐化,肝阳未平。再宗原意。

 

原方去姜竹茹。六剂。

 

三诊(12月27日)

 

眩晕渐平,胸闷亦减,但觉倦怠嗜睡。脉细软,苔薄白。在肝阳痰浊扰动之后,脾胃未健,精神未复,前法加入健脾和胃之品。

 

旋复花三钱(包),青陈皮各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佛手三钱,白蒺藜三钱,真珠母一两,白芍三钱,菊花三钱。七剂。

 

【按】

 

本例头晕耳鸣甚剧,喉间痰多,苔白腻,脉细数,可见患者平素肝阳易升,痰浊留恋。一旦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窍,则头晕目花、房屋旋转等症发作。前进平肝潜阳之剂,未能见效,因此在前法中加入竹茹、陈皮、旋复花等以化痰降逆,效果较佳。

 

【综述】

 

眩晕七例,皆由肝阳偏亢而致病。究其病因,或由烦劳过度,髓海空虚,肝肾阴亏,肝阳偏亢,阳扰于上,则头目为之昏眩。正如《内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藏精主骨,精气充盈于骨者为髓;脑为髓之海,为精气聚会之所。故髓海不足,与肾精亏虚的关系最大。或由妇女生育过多,或流产之后,气血亏耗,冲任脉虚,兼有经带之病,血液上承者少,亦能引起头晕。或由痰浊素盛,清阳被蒙,则眩晕泛恶。即丹溪所谓“无痰不作眩”。因此,眩晕之由,不外风、火、痰、虚,而以风阳上扰及气血亏虚者最为多见。

 

在治疗法则中,属于肝阳上扰者,黄医师常以育阴潜阳或平肝清降为主。以天麻钩藤印为主方。此方以天麻、石决、黄芩、杜仲、钩藤为主要药。阴虚者加入生地、元参等养阴药,即育阴潜阳法;火旺者加入龙胆草、大黄等泻火药,即平肝清降法。以上所述是属于一般常法。

 

黄医师认为,在治疗此类眩晕时,如遇脾胃运化不健,虽出现阴虚阳亢的见症,必须时时顾护脾胃。应注意滋阴而不滋腻,平肝而不过凉,以免损伤脾胃。栗、董两案,病程已久,病情较重,所以能奏良效者,主要关键亦在于此。

 

属于肝火上升,下虚上盛之病例,乃火旺阴亏所致,与肝阳上扰是有不同之处。如李案表现为头晕目糊,大便干结,舌红有碎纹,脉弦细带数等症,肝火旺盛之象,较为明显。黄医师指出:如用苦寒泻火之剂,对年老阴虚者殊不相宜。且患者下肢觉冷,如苦寒太过,则阴未复而阳反受伤。故用知柏八味丸意滋阴清火之即,予以治疗。药后眩晕等症减轻,遂去黄柏、真珠母,加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可见黄医师对高年患者须时时照顾其正气,用药很为慎重。

 

属于妇女经绝前后的眩晕症,多由冲任不调所致。肖案出现头晕心悸,口干舌红,大便干结,故用平肝潜阳法。黄医师认为,如阴虚偏重,宜加入育阴之品;如兼有带下,或由带下而致阴虚,必须滋阴固带兼化湿热,带下渐止,则头晕亦能渐愈。

 

|医家简介|

黄文东(1902-1981年),字蔚春。江苏省吴江人。幼承庭训,攻读古典经史,14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1921年以首届名列第一毕业于该校。毕业后,返回原籍震泽镇悬壶应世。1931年应丁济万(丁甘仁先生之长孙)院长的邀请,返母校(是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校)执教,并任教务长之职,当时年仅29岁。任职期间,还担任《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妇科学》、《名著选辑》等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前后凡17载,直至1948年该校停办。执教期间,同时开业于上海武定路寓所。

 

建国后不久, 黄氏即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1978年授教授职称。

 

黄氏著作颇多。建国前执教时主编的教材,已见上述。建国后撰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继承整理李东垣学说的体会》等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之一》。龙华医院整理出版了《黄文东医案》。

 

来源:摘自《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