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东医案】胁痛 – 胆囊炎(1)


 

顾xx,女,42岁,贫下中农。

 

【辨治经过】

 

初诊(1974年12月6日)

 

右胁隐痛,牵引背部,反复发作已四、五年。此次病发,伴呕吐发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厌食油腻。脉细弦,舌苔薄腻。

 

此为肝胆不和,气滞湿阻之象。治拟疏肝利胆,理气化湿。

 

外院检查胆囊超声波收缩功能差,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不佳,脂肪餐一小时后胆囊收缩1/3。

 

柴胡三钱,郁金三钱,赤芍五钱,姜半夏三钱,青陈皮各三钱,金钱草一两,生山楂五钱,槟榔三钱。四剂。

 

二诊(12月13日)

 

服前方后胁痛大减,大便通畅,但觉胃纳不香,神疲乏力,劳累后背部酸楚。脉细弦,舌苔薄。药既应手,原法续进。

 

前方去槟榔,加当归四钱。六剂。

 

【按】

 

《内经》说:“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以上这些症状的描述,与胆囊炎、胆石症颇为相似。

 

本例为胆囊炎,由于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肝胆气滞,湿浊壅阻所致。故用柴胡、郁金、金钱草以疏肝利胆;赤芍、槟榔、山楂以化瘀破气散结;半夏、青陈皮以和胃降逆。

 

总之,本例乃胆腑为病,六腑以通为用,故用药忌粘滞而贵灵动。如患者舌苔黄,大便干,可加大黄以清热通腑。

 

|医家简介|

黄文东(1902-1981年),字蔚春。江苏省吴江人。幼承庭训,攻读古典经史,14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1921年以首届名列第一毕业于该校。毕业后,返回原籍震泽镇悬壶应世。1931年应丁济万(丁甘仁先生之长孙)院长的邀请,返母校(是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校)执教,并任教务长之职,当时年仅29岁。任职期间,还担任《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妇科学》、《名著选辑》等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前后凡17载,直至1948年该校停办。执教期间,同时开业于上海武定路寓所。

 

建国后不久, 黄氏即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1978年授教授职称。

 

黄氏著作颇多。建国前执教时主编的教材,已见上述。建国后撰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继承整理李东垣学说的体会》等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之一》。龙华医院整理出版了《黄文东医案》。

 

来源:摘自《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