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臾医案】夜咳


 

刘××,男,56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83年3月24日)

 

主诉:素有痰饮,兼感外邪。初起寒热咳嗽,经治热退而恶寒未罢,顿咳,咯痰不爽,咳则胸闷气促胁痛,口渴引饮,纳便正常。

 

诊查:脉浮小滑,舌尖红,苔灰黄边白。

 

辨证:表邪虽解未彻,热饮内阻。

 

治法:拟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处方:净麻黄4.5g 生石膏20g(先煎) 炙甘草4g 制半夏15g 光杏仁9g 木防己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冬瓜子12g 桃仁泥9g 干芦根15g 2帖

 

二诊(3月28日)

 

顿咳夜间较减,咳痰不畅,带有血丝,左胸痛,口渴引饮,尿多,大便量少。苔黄腻而干,脉弦小滑。恶寒已减,表邪渐化,痰饮化为痰热,肺失清肃。再拟清肺化痰。

 

处方:桑叶桑皮各10g 南沙参12g 光杏仁10g 木防己15g 海蛤粉18g(包) 全瓜蒌15g 炒枳实9g 云茯苓12g 生、熟米仁各15g 冬瓜子15g 炒黄芩9g 桃仁泥9g 鲜芦根1支 3帖

 

三诊(4月1日)

 

顿咳痰多得减,但仍痰黄带血,咳时左胸引痛,口渴多饮。苔薄,虽黄腻但左前半得化,脉弦小滑。邪痰虽减未彻,肺络震伤,再拟清肺化痰补络法。

 

处方:桑叶、桑皮各9g 南沙参15g 地骨皮15g 云茯苓10g 炒黄芩9g 海蛤壳24g 光杏仁9g 天花粉10g 赤芍、白芍各9g 佛耳草20g 冬瓜子15g 茅根、芦根各30g 茜草根15g 生、熟米仁各15g

 

上方加减服药14帖,病愈出院。

 

|医家简介|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1921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