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臾医案】痹证


 

胡××,女,49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83年4月5日)

 

主诉:4年来经常低热或高热,高热时体温可达38~40℃。热前先有两肩恶寒,无汗。形体消瘦,体重由60公斤减至40公斤。右肢及肛肘肿痛,便秘口渴,肘膝关节稍变形(血沉100mm/小时,风湿乳胶试验阳性),外院拟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查:脉细,舌光红。

 

辨证:证由肾气素虚,肝血不足,初则感受风寒,久则郁而化热,由筋入骨,以致关节变形。

 

治法:目前虚实寒热夹杂,拟扶正驱邪法。

 

处方:制川乌9g(先煎) 生甘草9g 桂枝3g 大生地15g 生军4g(后下) 肥玉竹12g 赤芍、白芍各15g 炒知母9g 忍冬藤15g 络石藤15g 汉防己12g 丹参15g

 

二诊(4月12日)

 

前以寒温并用,肘膝关节疼痛稍减,舌虽光红而有津,但大便仍干结量少,目赤如鸠。药后阴液稍增,血热未去。再拟前法加清血之品。

 

前方去忍冬藤,加生川大黄6g(后下),炒丹皮9g,木贼草12g。7帖。

 

三诊(4月19日)

 

右膝左肘关节肿痛已退,低热亦减,便秘已转间日一行,两目干涩,唇燥口干,纳食稍增,肩冷虽除,但后项仍有冷感。舌红边带灰,干糙已转润,脉沉细。寒热错杂之邪得闰,正虚津液未复。再拟调阴阳,生津液,活血通络。

 

处方:仙茅12g 仙灵脾12g 炒知母6g 炒黄柏6g 当归10g 鲜生地15g 肥玉竹12g 金石斛15g 大麦冬10g 赤芍、白芍(各)12g 忍冬藤12g 络石藤12g 生川大黄6g(后下)。4帖。

 

四诊(4月24日)

 

肘膝关节痛止未发,但目眦干涩(眼科诊断为结膜炎);便秘已通,口角碎痛。舌红少苔,脉细弱不数。邪热虽去,阴液耗伤仍在,再拟滋养阴液而和血脉。

 

处方:川石斛18g(先煎) 鲜生地15g 京玄参10g 大麦冬10g 炒白芍15g 炙甘草6g 丹参15g 天花粉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0g 鲜首乌20g 火麻仁15g(研)。7帖。

 

五诊(5月3日)

 

肘膝肿痛低热均退,但舌红绛而光,口渴目糊干涩稍减,肩部仍感恶寒,便艰。脉沉细。据脉证,肾气不足,阴阳俱虚,以阴液损伤偏重。再拟滋阴为主佐以养阳调治。

 

处方:生地、熟地各10g 淮山药12g 北沙参12g 天冬、麦冬各9g 川石斛18g(先煎) 枸杞子10 菟丝子12g 仙茅10g 丝瓜络9g 炒杜仲12g 火麻仁12g 鲜首乌20g。7帖。

 

|医家简介|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1921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