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臾医案】心绞痛


 

吴××,男,72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85年1月10日)

 

主诉:有心绞痛史近12年,高血压史16年。近3月心绞痛发作频繁,每发于活动时,休息片刻或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寐短神疲,形寒便烂。

 

诊查: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花剥,脉濡细。

 

辨证:高年心肾阳气不足,劳伤心脏,络有留瘀。

 

治法:拟温阳益气,化瘀止痛。

 

处方:熟附片9g(先煎) 川桂枝6g 炒党参15g 炙甘草6g 麦冬12g 丹参20g 失笑散12g 当归12g 川芎9g 赤芍、白芍各9g 瓜蒌皮10g 广郁金9g。7帖。

 

二诊(1月17日)

 

心绞痛发作已得轻减,偶因活动而有隐痛,不含硝酸甘油片亦可缓解。脉沉细,苔花剥得减。仍守前法出入。

 

前方去失笑散,改熟附片为15g,加干石菖蒲6g。7帖。上方加减服药至2月13日。

 

三诊(2月14日)

 

胸痛虽减未已,痛时心慌不宁。经24小时心电图检测,胸痛发作时心率偏快,并有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发生。面红升火时作,便软,日3次,无腹痛,舌偏红,脉沉细小弦。心肾之阳渐复,心阴受损。转拟益气养阴为治。

 

处方:炙甘草9g 大白芍20g 炙生地20g 炒党参15g 生黄芪20g 炒白术12g 云茯苓12g 嫩黄精20g 淮山药20g(打) 炒酸枣仁12g 炙远志6g 干石菖蒲6g 紫石英20g(先煎)。14帖。

 

四诊(2月28日)

 

证情稳定,偶有心慌,多动则胸闷,行走稍快时仍有左胸隐轻发。血压偏高(170/110mmHg),目花,指麻,舌干。舌偏红,苔薄白,脉细。肝阳偏亢,心脏累伤难复,拟增入平肝潜阳之品。

 

处方:炙甘草9g 大白芍20g 炙生地20g 生黄芪20g 嫩黄精20g 炒枣仁12g 柏子仁12g 炙远志6g 云茯苓12g 淮山药20g 羚羊粉0.6g(分吞) 夏枯草20g 生牡蛎20g(先煎)。7帖。

 

上方加减服3月余。

 

五诊(6月13日)

 

胸闷胸痛基本不发,偶因疾走而有轻度胸闷,片刻即止。纳便可,夜寐安。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细小弦。病去十之八九,拟散剂善后。

 

处方:参三七18g 生晒参45g 沉香粉14g

 

上三味共研末,一日3次,每次吞服1.2g。长服无虞。

 

四月后随访,停药3月多,胸闷胸痛未发,行动一如常人。

 

|医家简介|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1921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