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某,女,40岁,病案号81486。
初诊(1980年3月11日)
自去年3月出现哮喘,经服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曾按三阳合病与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38剂不效。
近期症状: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精神不佳,思睡,背恶寒,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沉。
变态反应检査:对尘土、螨、花生、芝麻、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査:全血比粘度6.25mPa.s,血浆比粘度1.98,全血还原粘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红细胞压积47%。免疫球蛋白检査:IgG 1.24g/L,IgA 1.10g/L,IgM 1.38g/L。血乙酰胆碱44.9μg%。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中医辨证:少阴表寒挟饮。治以温阳强壮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钱,制附子二钱,细辛二钱。
结果
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轻,渐增加附子用量至四钱,经服两月,喘平。复査血流变学:全血比粘度4.86mPa、s,血浆比粘度1.94,全血还原粘度9.74,红细胞电泳15.03/S,红细胞压积40%。免疫球蛋白:IgG 2.34g/L,IgA 0.99g/L,IgM 2.11g/L。血乙酰胆碱63.60μg%,经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
本例是虚寒性哮喘,前医因辨证不仔细而误认为三阳合病,故服了38剂汤药而不见效。患者长期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可知病在表。但有背恶寒、精神不佳、白天思睡,当知表不属太阳而应属少阴。又据脉沉弦细、喉中痰鸣、咳嗽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等,当判定为少阴挟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证,故谨守病机,治疗两月而喘告愈。
俗有“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之说,是说哮喘病难治。但是中医各代仁人至士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知难而上,不断总结治疗经验,使一个个哮喘难证不断被攻克。这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中医洽疗哮喘是前人几代、几十代、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胡老正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生不辍。从以上六个病例(哮喘案1、哮喘案2、哮喘案3、哮喘案4、哮喘案5及本案)可看出,治疗哮喘所用方药都是经方,用古方治今病疗效卓著。这里说明,从继承前人经验上,胡老的功夫深,在临床实践上胡老的功夫更深。
从病例6还可以看到,临床辨证必须仔细,稍有疏漏,则功溃在即。本是少阴病,判为三阳病,治疗时不可能收效,服38剂药不见效,服50剂药也不会见效,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是也。而辨证、辨方证正确后,服三剂即见显效。这里也说明,哮喘症状复杂多变,因之治疗不易,但仍是有方药可医的,只是治疗时不能用一方一药,其治疗有效与否,取决于辨证准确与否,更取决于辨方证的准确与否。也可知,胡老认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胡老首先在中医界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决非虚言,而是一生心血的总结。
|医家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