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黄汗(2)


 

李某,女,30岁,本市工人。

 

初诊

 

因长期低烧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未效。

 

症见口渴,出黄汗,恶风,虚极无力,下肢肿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者,拟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生黄芪五钱,白芍三钱,桂枝三钱,米醋一两。

 

结果

 

上药服六剂,诸证尽去。

 

【按】

 

黄汗因表虚汗出,汗出而津伤。但因津伤不重,又兼内有寒湿,故其正证不见口渴。若病久汗出多,津液大伤,则可见口渴。本例即属于此,故治疗重用黄芪益气固表,复以桂枝、芍药调其营卫。又特用米醋敛汗救液。因方药对证,使二年不愈之证得以治愈。

 

值得说明的是:原文有“此劳气也”,有的书认为“这是虚劳病的荣气内虚”。但从本例有“虚极无力”来看,当是黄汗的见证,由此可见结合临床才能正确理解仲景原文。

 

【几个探讨的问题】

 

(一)黄汗与风水:

 

两者皆属水气病,皆有身肿或痛、发热、汗出。至于两者的区别,有人认为“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条文中虽有“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的语句,但有人认为“此为黄汗”四字是多余的,因此黄汗有无恶风存有争议。但从治疗黄汗的方药桂枝加黄芪汤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来分析,可知应有恶风之证。前述两则治验病例也都证明了这个问题,故黄汗与风水只是有无出黄汗之别。

 

(二)正证与变证:

辨证施治,方以对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黄汗因有汗出,多有津伤,如汗出无口渴者,属桂枝加黄芪汤证,此虽有津伤,但以桂枝汤健胃生津、调和营卫、驱邪外出而津自还,复以黄芪扶正固表,正气充足,卫气协调,黄汗亦愈。因此我们称桂枝加黄芪汤证是黄汗的正证,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是黄汗的正治法,而桂枝加黄芪汤是黄汗正治的代表方。

 

假如汗出而口渴者,津伤较重,这时需要重用益气固表和加入酸苦收涩的药物以止汗保津液。因此称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为黄汗的变证,其治为变治之法,其方为变治之方。

 

(三)先表后里:

案例1说明,肝病并见黄汗,黄汗病在表,肝病病在里,不治愈黄汗,只治肝病,而长期不愈。此因黄汗不已,津伤湿留,营卫不和,正气继损,故无论用其他什么方法治疗肝病,都不能发挥效应。待治愈黄汗后,再以舒肝和血等法治疗肝病而取效。这就是仲景强调的“先表后里”、先外后内的原则。

 

(四)黄汗与胆汁:

从以上治验两则可看出,黄汗是汗出色黄而身不黄,黄疸指数、胆红质等检査皆无异常,此与黄疸病显然不同,仲景将其列于水气病篇而不列于黄疸病篇,用意尤深。

 

|医家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