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上火这样做,立即去火


     艾灸,因其简单便捷而被很多人作为自我的保健的首选,很多人都会在节气变化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进行艾灸,但往往会有人发现艾灸后上火或者症状加重。这是否正常?是否有办法改善?

     本文由“大医堂”发表于“中华养生保健王雷的博客”。


 

为什么艾灸会上火?

 

     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更进一步讲,上火是一种正常的好现象,大部分人都会出现。我国著名的针灸泰斗谢锡亮曾非常明确提出过,因为体质和病状不同,刚开始进行艾灸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口干、发热等症状,一般可以不用太过于顾虑,只要继续艾灸症状就可随之消失的。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医学依据的。中医讲“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说如果人体阳气被调动起来之后,人体会有一个自我修复过程,用我们现在人常引用的话叫正邪相互抗争的过程,这个阶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排病反应。而在这个过程中,除非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进行操作,否则阴阳是不可能同时上升的。阴阳只要不平衡,人体就一定会有症状出现,当我们用综合的方法让阴阳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样,症状最终就会消失了。你会发现,你身体的整体情况也会跟着上一个台阶。所以,碰到艾灸上火的情况时不仅不要把艾灸停下来,相反要继续艾灸直到身体得到彻底改善。

 

     艾灸后上火是因为淤堵太重了!艾灸上火是因为体内病邪盘踞,淤堵了阳气通行的经络,而阳气得不到疏导和传输,就会出现类似上火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坚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导阳气。

 

灸后容易上火的人群

 

1、上热下寒中气虚

     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2、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

 

“上火”症状大盘点

 

1、心火

     夏季多发!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3、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4、肝火

     我们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为“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5、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灸后上火的应对措施

 

     1、控制灸量:即减少艾灸的时间。

     2、刺激“降火穴”:除了艾灸的刺激方式,按摩、刮痧、拔罐也是可以的。

     3、补中益气,引火下行: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然后八髎、足三里、涌泉从上到下的艾灸,打通中间的障碍以引火下行。艾灸半小时后可用艾叶或盐水泡脚。

     4、灸前喝温水:最好是取麦冬、熟地适量各约15g煮水,灸之前喝100毫升。

     5、注意饮食: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发烧的情况。

 

人体藏有“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

 

1、清心热穴:小海、曲泽

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曲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2、清肺热穴:尺泽、鱼际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3、清肠胃热穴:曲池、合谷、内庭

曲池: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穴、行间穴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穴: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它能在怒发冲冠时泻火入眠;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

行间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例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5、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

外关: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6、清热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涌泉穴

 

| 博主简介 |

王雷,《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社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副秘书长。

 

来源:中华养生保健王雷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