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出血证


 

宋某,女,17岁,某医院住院病案号114533。

 

咽出血半月。患者出生时即有唇、腭裂,2岁时将唇裂缝合,因有“先天性肝糖元累积症”,GPT经常髙,一直未进行腭裂缝合,直至上月经内科多方检査,认为可以手术,方于9月25日全麻下进行了腭裂缝合术,术中输少量血,手术顺利。术后第一二天除低热(37.5℃)外无不良反应。但第三天伤口开始渗血,用碘纱布条填塞无效。继用止血敏、VC、VK、氨基乙酸、抗血纤溶芳酸等皆无效。

 

又请中医会诊,给服益气止血汤药数剂未见疗效。因失血过多,不得不输新鲜血液维持生命。第一二天尚能维持24小时,但自第三天起,仅能维持12小时,因此每天要输血,至今输血已逾3000毫升,故急请会诊。

 

初诊(1982年10月11日)

 

会诊时实验室检査所见:GPT111单位,血红蛋白9.4克,白血球总数10400,血小板126000,血钾4.1,血钠140,血氨100,出血时间1分。凝血象检査:复钙时间2分(对照2分30秒),凝血酶原时间15秒(对照14.5秒),第V因子19秒(对照21秒),第VIII因子19.5秒(对照20.5秒),凝血酶凝固试验21秒(对照18秒),血清剩余凝血3小时22秒,第Ⅷ因子不少。

 

会诊时症状:神识尚清,但目喜闭合而不愿看人,烦躁汗出,面色苍白,双鼻孔见黑紫血块,口干思饮,常有饥饿感而思食,因伤口渗血未敢让其进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而见血染,脉细滑数。

 

证属血虚热扰,急宜清热止血而兼补虚育阴之治,与芎归胶艾汤加减:

 

生地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阿胶10克,艾叶10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白术6克,生石膏50克。

 

结果

 

服药一剂血即止,第二天进流食,停止输血。第三天因感食欲较差,而改生地为15克,加生地炭15克,继服三剂,食欲如常,停止输液。

 

至10月18日复诊时,面色红润,两眼有神,除稍有汗出外,别无不适,继服二剂痊愈出院。

 

【按】

 

此大出血,西医诊治束手,输新鲜血也难维护。中医也曾益气止血,但因未针对病本之虚热上扰,故用大量止血药未收寸效。值会诊时,病情已危在旦夕,如药再不对症,则无挽回生命的机会。此刻胡老凭借多年经验和仲景学说的功底,诊即抓其本,并辨证为芎归胶艾汤方证,故一剂使其血止,医家病家无不称奇。

 

|医家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