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西医一家独好,但根植于华夏人心中的依然是对于中医的喜爱,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医爱好者的行列,以获得养生保健的各种方法,应对职场、市场的挑战和竞争。
很多人一想到中医、一想到养生就会想到各种补药,那么中医和养生是否只有补法呢?
昨天的欧洲中医经方学会群内很热闹,德国的张莉医生对一个用泻心汤治疗嗜睡疲倦的中年男子的案例很感兴趣,进而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伤寒论》的治病思维与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经方如何体现补法?
张莉医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早晨起来,随手敲打出如下文字。
* * * *
从宋代以来,医生已经成为一种挣钱的行当。要挣钱,卖保健品最安全最来钱。所以,宋元以后,补法逐渐盛行,此风至今更盛。古代的医生称之为“工”或“疾医”,是有技术的奴隶,他们一门心思治病,哪能有卖药挣钱的份?宋代以后,仍然需要治病的医生,但治病救人风险大,利润小,“疾医”之道式微,真正的医学反而不能发达,这也在情理之中。
卖保健品,吃得人越多越来钱,这就需要吆喝,需要包装。什么理论最通俗易懂?什么说法最让中国的民众入心入耳?那就是说你亏,说你虚。虚在哪里?讲脏腑气血最为恰当。你只要看看当下热门的电视养生节目,听听清晨的收音机里的卖药之声,讲的中医理论大多如此。
但是,临床治病与卖保健品是两码事,这套理论不管用,至少不够用。凡是补药,是能与五脏理论相衔接的,而说到大黄附子,说到麻黄细辛,说到黄连黄芩,恐怕就难以用什么“虚”来说事了。还是要用六经,最好说方证药证。但这些说法是医生圈子的行话,这就是专业术语。
但是,现在很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反而不太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多少人去花功夫研究?最常用的经方虽然就百余首,能用的人也不多啊!于是,中医学就成了一个脾虚肾虚、阴虚阳虚的世界,这样的状态,能不被人诟病吗?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几句话当今中医无人不晓,无人不脱口而出。这恰恰成为当今脏腑辨证以及补益药滥用的“理论根源”。但是,请大家注意清代医家王旭高是这么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在病的层次,在活生生的病人面前,医生的想法就不象理论家想得那么简单,人体的疾病不是一个“虚”字能够概括,用方也不是一个“补”法能够统辖。
要不,《伤寒论》不会出方113首,《金匮要略》更不必论病二十五门!后世也不必总结出治病的八纲和八法。请见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伤寒论》的方为何取效?其实质不是补,而是调。这个调,是因势利导,是顺势而行,或汗,或下,或清,或温,或活血,或利水……,总之,伺机而动。这个“势”和“机”如何把握?要“观其脉证”,要“随证治之”。这个证,就是病机或病势的外在表现,更是用方的证据,就是后世说的“方证”。
方证怎么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不是能背几句“正气存内”“邪之所凑”或者“补脾不如补肾”之类的话能想得出来的。方证的形成,靠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是神农氏尝百草而来,是伊尹辈反复调制而来,积累数千年的用药经验和生活经验,方成数百个经典方证!
中医学虽然与古代哲学有关系,但毕竟是一门治病救人的行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没有很多的大道理可言,倒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下手工夫。本草与针灸,各自有自身的应用规律,不是简单地用某种理论可以概括或通融,我们要学习掌握本草和针灸,必须尊重和传承前人留下的规范。对于当今的中医师们,我们必须反复呼吁:
回归经典吧!那里,才有我们中医的路!
|作者简介|
仲德纯,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台市脊柱病防治中心技师。临床一线工作十余年,擅长中医正骨术、宫廷理筋术、美式整脊术、按摩推拿术和药物敷贴法。专注中医风湿病学、风湿免疫、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张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综合诊治。
来源:Bruce-zhong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