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医案】下利(4)- 噤口痢


 

佟某,男,40岁,住黄化门17号。

 

初诊(1943年7月15日)

 

平素甚健,又白又胖,入夏染疫,髙烧,腹痛,下利后重,便意频频,恶心,呕吐乃至水浆不入,以至大便日行30余次,所下血水,色黑灰暗,其味恶臭,最后所下仅为点滴血浆样血水,坐厕不起,曾去市大医院治疗无效,中医诸医束手,延胡老诊治。

 

赴其家诊时,面色苍白而灰暗,舌苔白根膩少津,脉细数,病情如上述。危重已极,此时病已无表证,证属少阳阳明并病,汗、下均非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柴胡八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三两。

 

另西瓜一个,嘱其频频吃。

 

结果

 

开始吃西瓜与喝水一样,吃了即吐,嘱吐了继续吃。翌日即见效,二日后吐止,气力增,渐可坐起。家人苦其不能进食,胡老嘱其近两天万不可进食。至第七天,腹泻明显好转,一日2—3行,病人诉胃有凉感,知内热已去,与小柴胡汤去党参,加西洋参三钱。第八天即能吃,细心调养,半月痊愈。

 

【按】

 

此案是按照中医理论治疗的噤口痢。西医谓痢疾是细菌感染,用杀菌药而无效。中医不从杀菌入手,而从当时的证候、方证入手,方药对证,而救危为安。

 

这里想到了汤本求真先生写的《皇汉医学》序:日本明治维新,发展西医,废除汉医,汤本学西医可谓优秀,怎料到自己的独生女患下利,西药全用尽,却毫无疗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死去,心中无限悲伤,精神将至崩溃。恰友人拿了―本中医书让他看,书名为《医界铁锥》,他一见此书立刻被中国文化和中国医学所吸引,心中不再空虚,日夜研读,并应用于临床,得心应手,并把临床体会汇集成册,这便是有名的《皇汉医学》。

 

这里一并感叹:如果汤本早学仲景之学,其女不致于死?本例如无仲景之学也能生乎?历史的教训无比深刻,但一些自认为高明、科学化的人,却往往犯明治维新同样的错误,例如其后有贺诚之流提出废止中医案;今也有持怀疑者:“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能治噤口痢!哪味药能杀痢疾杆菌?用于百分之几的人群有效?”按照西医的理论、方法验证无效,便得出结论:“治疗痢疾无效”,“这一例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这里的主要原因,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治疗用药是不同的思路。

 

西医是杀菌,中医是辨证扶正抗邪。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是应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方证,可用于感冒、肺炎、肝炎、脑炎等各种疾病出现该方证时,用之皆效,但是不论是哪种病,没有出现该方证时用之也是无效的。

 

该方如用于前三例(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急性肠炎),因方不对证也绝无疗效,唯有象本例表现为少阳阳明合病用之才有效,这就是辨证论治精神。“越是民族的,它越是国际的”,中医能自立于世界之林,因为中医是中国有特色的生命科学。

 

|医家简介|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