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益智的要穴——百会


      当人头痛、失眠、烦躁、眩晕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揉脑袋。有的人会揉太阳穴,有的人会揉印堂穴,有的人用冷水洗把脸,有的人甚至用冰块敷。这些虽然可以减轻一些不适,但都效果有限。那么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调神益智要穴–百会。

 

一、穴位故事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guó])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

 

      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因胸口闷死去。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二、穴位简介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要汇聚到头上,而百会穴又是头部的核心,是百脉所会之处。百脉所会,意味着通过刺激这一点能牵动百脉,所以《针灸资生经》上说,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

 

三、穴位定位

 

      百会穴,属督脉,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四、穴位主治

 

      百会穴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也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穴位之一。《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如头部疾病:头痛、眩晕等;神志疾病:痴呆、脑瘫、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中气下陷证:内脏下垂、脱肛、崩漏、月经后期等。

 

五、穴位操作

 

1、推拿操作

      被推拿者取正坐位,推拿者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于百会穴上,先由轻渐重地按压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转揉动50~100次。

 

2、艾灸操作

      艾灸时一般采用正坐位,将艾条置于温灸架或者单孔温灸盒中点燃,调整好艾条高度后,即可将灸架或者灸盒置于被灸者百会穴处,最后,用松紧带固定好灸架或灸盒,以防灼伤。温灸20~30分钟,一周2~3次为宜。

 

六、温馨提示

 

1、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2、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有助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编后语

      除了上文的介绍,我们摘取百度百科对于百会穴的介绍,可作参考。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穴位名及意义】

 

      别名: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1)百会。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三阳五会、三阳、五会名意与百会同,三阳指手足三阳经,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

(2)顶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无它意。

(3)天满穴。天,天部。满,满盛也。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理同百会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盖的园屋,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5)巅上穴。巅,顶也。上,上部也。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理同百会名解。

(6)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位特点】

 

      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

 

【治疗范围】

 

  • 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功能治法】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 功能作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来源:“灸姐经络智慧”公众号(ID:JJJLZHChina),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