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蔚医案】眼病(18)- 感冒发热后视物不清


 

汪××,男,14岁。

 

【主诉(其父代述)】

 

得病已三月,当时因感冒发热,愈后发现二眼视物不清,至××医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视神经炎,经CT及X光颅内拍片检查皆阴性。用大剂量激素静脉滴注,无效,目下已改为强的松每日50mg一次服,并服维生素B1等。

 

【检查】

 

视力,右眼0.02/0.1,左眼0.04/0.2,加片无进步,二眼外眼阴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良。

 

眼底:视乳头色泽尚可,乳头上静脉搏动,视网膜血管无异常,黄斑反光不清。

 

视野:二眼有10度大小中心暗点。

 

体征:头昏、舌苔厚腻、脉弦细。

 

【诊断】

 

二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后期)。

 

【辨证】

 

肝郁血虚、痰湿瘀阻。

 

【处方】

 

赤芍10g,白芍10g,茯苓10g,当归10g,柴胡6g,生白术10g,甘草10g,川芎6g,制半夏10g,陈皮6g。7帖。

 

嘱强的松片每周减5mg,及至停服。

 

【治疗经过】

 

服上方1周后复诊,查视力,右0.1/0.1,左0.2/0.3,继续原方加丹参,以后又加葛根。2周后查视力,右0.4/0.6,左0.5/0.4。

 

继续原方2周,查视力,右1.0/0.8,左0.8/0.7,眼底检查,二眼乳头颞侧色偏淡,改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制半夏10g,陈皮6g,赤芍10g,丹参20g,当归10g,川芎10g。

 

此方先服2周,查视力,二眼皆为1.0/1.0,以后又服二周,二眼视力增至1.2/1.2,眼底所见,视乳头颞侧明显苍白,因苔腻化,改用: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当归10g,黄芪24g,陈皮6g。

 

此方连服2周,因视力未再进步,乃终止治疗,当时再检查视野,中心暗点消失。

 

【按】

 

本症是视神经炎而病变主要在球后,因而眼底抽见其基本正常,但视力严重减退。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二种,急性者,病情急,视力突然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属中医“暴盲”范畴。慢性的,病情较慢,视力逐渐下降,是属中医“视瞻昏渺”一类,但至后期,出现视神经萎缩,视力严重减退,则归并在“青盲”一症中。

 

本症病因,在国外认为主要由于多发性硬化,但在我国则罕见。近代通过研究,认为其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多见的,由于感染,此或由局部,或全身。局部方面,如眼部、眶部炎症病灶感染等。由于病灶接近视神经,可以通过蔓延或血行而发生本症。全身方面,如某些急、慢性传染病,新陈代谢失调以及脱髓鞘病等,通过血液、淋巴或脑脊髓等途径而导致本症。但是,多数病例虽经各种检查,未能发现可疑病灶,因而至今对本症病因尚难十分明了。

 

在中医认为目系(视神经)长于脑,因而脑部感染性病变都有可能影响目系而发生本症。同时,心、肝、肾三经直接或间接与目系发生联系,而其营养又依靠脏腑精、气、血的输送,因而脏腑病变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目系而发生本症。临床所见,以肝经血热与气郁为本症好发病因,其机理与视神经乳头炎基本相同,是因肝用太强,气甚化火,血虚生热、生风等导致。

 

本症中医治疗,必须遵循“治病求本”的法则,运用四诊,并通过各种检验手段,探求可能发生之病因,予对症治疗,在无特殊可疑病因时,则按照本症好发病因病机而采取从肝论治。

 

|医家简介|

姚芳蔚(1921年 – ),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1946年,通过医学执业考试,悬壶沪上,1952年进入上海市眼科防治所。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上海市第一、第二届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传统医疗康复旅游服务部高级医学顾问,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医科专业评审组成员。

 

现任上海市第三届食疗研究会理事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专家委员,《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主编,载入《上海当代名医列传》、《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辞典》、《中国名医列传》、《当代世界名人传》及《国际著名医学专家传记》之中。

 

曾获1979,1981年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上海名中医”。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有《眼科证治经验》、《眼病食疗》、《眼底病的中医治疗》、《五官科手册》、《儿童眼病诊治》、《近视弱视患者必读》、《中医眼科全书》、《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眼底病中医治疗临床研究》等。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