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应用附子


      一位朋友每天都熬夜工作,又几乎没有休息日,渐渐地消瘦且每天都觉得累。经人介绍,她求助于一位大师,该位大师让她每天吃炮制过的附子,且是大剂量地食用。我建议她谨慎食用,须知《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附子辛、温、有毒,为下品药,偏性非常大,一旦用错对身体的影响极大。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附子呢?岐黄古筝在本文中分享了他的经验。


 

      有博友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应用附子,为抛砖引玉引大家共同探讨,笔者在此将一些理论及实践体会总结出来,供参考和讨论。

 

附子能治什么病?

 

      《伤寒论》里有附子的方比较多,比如附子泻心汤(寒温并用)、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肾气丸等。附子确为良药,古今回阳救逆,无出附子者,现代研究此药有强心抗心衰作用(中药如附子、肉桂等温里药服后常有血液循环加快、身体暖和的主观感受),用之得当,立起沉疴痼疾。

 

      《长沙药解》对附子的评述较为中肯:

 

      “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一言蔽之,附子治阴证(水寒)。用之比较多的病种有:胃寒呕吐、胃寒胀满、自汗盗汗之汗冷者、风湿(包括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寒疝、慢性心衰、心衰急救、肝病肾病肺心病后期水肿、虚寒血瘀证(推动血液运行打通经脉,起血之帅导作用)等,主要是肾水寒导致或夹肾水寒的疾病即可投附子而起奇效。

 

      使用附子比较著名的有现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现在四川的火神派(包括刘力红、李可等人)也喜欢使用附子。不过本人觉得火神派也有滥用附子的时候,故人笑“无病不附子”。一网友说刘用附子治咳嗽,非但未止咳且副作用数月未能消。民间中医网有个什么三七生,每方均用附子,统计其用量,每天开的附子处方恐怕数公斤。广东人体质偏热,用附子更需谨慎,即使要用,5~10克多数情况下已经足够(只要能起效无必要用大剂量,医师水平反映在辨证准确上,而不是要用量大才有水平,当然需要时也可以非常规用药)。

 

      大凡药性越偏的副作用也相应越大,因为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的,偏的方向搞错了,南辕北辙,更加重病情。不要以为中药没有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主要不在于它的成分致毒性(这是西医所关注的),而是它的偏性。热病用热药,寒病用寒药,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用附子呢?

 

      笔者的体会如下症状可用附子:

 

      手足冷(如四逆汤所描述的),冬天入被内半小时不脚暖,腰背冷,汗水多并且汗冷,汗干后有凉嗖嗖的感觉,舌淡,舌面湿润(水分多),唇色淡或黑,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长期大量使用西药抗菌素的炎症患者和中药清热解毒药而病不缓解的多要考虑用附子或肉桂或两药并用(抗菌素按中医四性衡量属于性凉药,长期大量使用伤阳,用肉桂或附子可温元阳,消除其副作用)。

 

      如果脉症与以上相反则忌附子,比如手足冷,《伤寒论》里就有四逆散、白虎汤等寒凉方症,并非适合附子。脉实有力者多忌附子,下焦热者(比如膀胱热涩)忌附子(附子主要作用是温下元)。小孩生长旺盛,稚阴稚阳之体,若要温元应优先使用较为平稳的肉桂(研末泡服一般2克左右即可)。所以应用附子时要脉症综合考虑。

 

附子的配伍

 

      至于附子的配伍,就更讲究了。中医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配生姜或干姜,一可以温脾胃降逆止呕吐,二还可以一定程度减轻附子的毒性。另外按照一气周流理论,肾水寒源于肝脾陷,所以也得适当兼顾肝脾,配合黄芪、参、白术、炙草升脾补气,茯苓健脾祛湿;又附子比较温燥,要防过燥伤肝血,此时应配合白芍、当归、阿胶滋肝疏木。

 

      阳要在气血中求,气血充足才可以升提阳气,否则为无本之木。在补气血药中加入少量肉桂或附子温阳药可提高疗效(即少火壮气之意)。另,李可急救配伍山萸肉(危证多在少阴、厥阴经,萸肉敛肝),本人认为比较符合中医理论。

 

      仲景的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就是多经兼顾整体考虑的配伍范例。“真武”刘渡舟悟为“玄武”,玄武即北方水也,与青龙汤(东方木)、白虎汤(西方金)、泻心汤(南方称为朱雀火),合为四大方。

 

      附子经炮制可减毒性,日本研究用高压加热可完全减毒留效。市售附子多为炮制减毒过的,但为安全起见,应先煎煮40分钟以上,用量越多,先煎时间应越长,一般6克左右可不先煎,急救时分次频饮,也可不先煎,据一些名医云生用于急救效果更佳。

 

》》编后语

      从药性来说,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作用,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常用量3~15g。

 

      关于附子的使用剂量问题,现在似乎有种谁敢用附子的量大谁医术就高的认识,附子用量甚至达到了几百克,这与经典完全违背。《神农本草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凡用毒药都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病去后立刻停药。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作者简介|

岐黄古筝,父亲是民间中医,本人先读工科大学,后转攻中医,兄弟二人分别为中西医。

 

来源:岐黄古筝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