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男,4岁。
【病史简述】
自1959年4月10日起呈弛张型的高热,因而住医院治疗,曾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改用中医治疗症状略有好转,但发热始终没有退净。
【辨治过程】
初诊(1959年9月10日)
【症状】
形体羸瘦,神色萎顿,头项强硬,活动不灵,发热(37.8℃),口干,两腿浮肿,并且作痛,盗汗淋漓,不思饮食,大便不正常,大便内有如孑孓状的寄生虫,脉细而数,苔白而干燥。
【辨证论治】
病由外感所起,失于疏解,致邪热潜入于内,津液为之受灼,日久则导致体虚里热,盗汗口干诸症。脾胃亦因伏热失于健运而生湿浊,太阴(脾)不制水湿,下注为两腿浮肿,阳明(胃肠)不运湿浊,蕴久而生小虫,故非单纯补益所能治疗,必清伏热,生津扶正,疏利湿浊,以逐虫肿。
处方:
炙干蟾4.5g,使君肉3g,白雷丸6g,花槟榔6g,大腹皮12g,茯苓皮18g,五茄皮12g,炒车前12g,银柴胡4.5g,炙鳖甲12g,青蒿9g,双钩藤9g(后下),泽泻、猪苓(各)12g。
每日1帖,连服4帖。
二诊(9月14日)
热势退净,浮肿亦退,苔干已润,但盗汗淋漓,脉象细数。
【辨证论治】
热退已净,苔干转润,浮肿退半,但其盗汗淋漓,气虚已极。用汤方以补气固表清热理湿,再配以药粉健运肠胃,驱除虫积。
处方:
1、党参15g,炙黄芪18g,浮小麦15g,花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瘪桃干9g,大腹皮6g,炙鳖甲12g,银柴胡4.5g,车前子12g,茯苓皮15g,香青蒿9g,泽泻、猪苓(各)1g。
2、药粉方:疳积散,炙干蟾4.5g,焦白术3g,使君肉4.5g,炒槟榔9g,白雷丸3g,炒党参4.5g,鸡金炭4.5g,甘草1.5g,陈皮6g,炒枳实3g,焦山楂4.5g,广木香3g。共研细末,每服2分,每日3次。
本方效用:驱虫除积,开胃健脾,帮助消化。
三诊(9月24日)
盗汗已止,胃口正常,但身发色红而搔痒的皮疹,脉浮缓,苔薄白,腿有浮肿。
【辨证论治】时值暑天,此暑风客于皮毛,溜于血络,发为“风疹”,宜辛凉疏散法加减,银翘散主之。
处方:
淡豆豉9g,荆芥、防风(各)6g,牛蒡子9g,薄荷(后下)2.5g,金银花9g,连翘g9,粉猪苓12g,蝉衣4.5g,地肤子9g,白蒺藜9g,茯苓皮30g,葫芦壳30g。
四诊(9月30日)
一切正常,惟腿有微肿。
【辨证论治】
皮疹已退,一切正常,体质尚虚,腿尚有肿,故再用9月14日处方服四帖以作调理,“疳积散”药粉服三个月,使脾胃机能正常,则身体自然健康。
【按】
1、小儿患此病者较多,俗称为“小劳病”或“疳积劳热”,本方疳积散,对小儿疳积病治疗辄用获效,有健脾胃助消化驱虫的功用。另外,治小儿疳积病有割治疗法,割在掌面,相当于“合谷”的相对处,切开长1cm深1/3cm(不宜太深),即划破皮层即可,见有脂肪物,将其轻轻的挤出,轻轻的钳去,涂以红汞,盖以纱布,7天愈合,如再给疳积散,其效更佳。
2、该病孩曾用过各种退热药物而发热不退,何故?推测过去的治疗,只顾退热,未顾脾胃,致脾胃积滞不化,生热生虫,气血生化之源受损,元气日益虚损,邪热恋伏不退,所以本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健运脾胃疏化虫积之药始终服用,使脾胃健运,元气充沛,发热何会复燃。
|医家简介|
秦亮甫(1924年 – ),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自1958年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历任中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九次赴法讲学,任法国刘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获“依堡卡特”奖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国医药针灸联合会高级顾问。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