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组方思路(6):大小补心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1讲:小泻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2讲:大泻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讲:小补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4讲:大补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5讲:大小泻心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6讲:大小补心汤

 

日期:20100918

 

赤脚民医(404993129)  18:50:00

大家好。因为今天晚上进行爱国运动,学习交流时间临时提前。

 

赤脚民医(404993129)  18:54:12

现在,让我们沿着时空邃道回到前古时期的思维方式当中。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来学习汤液经法。

 

今天简要学习一下大小补心四方。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栝蒌一枚,薤白八两,半夏半升。

 

这张方子是补心的,实际上是心经。与另一张补心包的相对应。现在主要从方证方面讲。

 

这三味药,组成小补心汤。心背痛,但与气候无关,不受寒热影响的。是栝蒌薤白合证,其中薤白并主泻利后重。

 

不得卧提示出半夏证,因为有痰水之气。一卧下的时候,水气就上涌,痛得就厉害了。就像小青龙汤的不得卧一样。

 

这个方子很简单,也是个基础方。既可以本方中加味,也可以加到其它方子里面去。主要是栝蒌与薤白的组合结构。

 

如果因为天气遇寒则病情加重,则不是本方所主,这是乌头赤石脂丸证。所以这两张方子的鉴别点,就是气候的影响与否。另外就是是否有不得卧这个证。

 

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如果有心中痞,则加枳实,这是枳实证。胸满,则加厚朴,有气上冲,则加桂枝。如果气不是从小腹上冲,而是从胁下逆冲到心胸,因为胁下是枳实的辖区,上冲是桂枝所主,所以同时加枳实桂枝。

 

这样就构成了一张新的方子: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

 

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

 

如果胸膈之气不利,出现气塞现象,则加杏仁,有不得卧时,半夏仍然要用。无此证,则去半夏。

 

所以,我们从一些版本中看到,一方有杏仁,当从。

 

这个当从二字不是乱蒙的,不是想当然的,就当从了。一定要有杏仁的见证才可从之。

 

如果胸膈之气不利,不是表现在呼吸方面,不用杏仁。假如表现在食道上,出现呃逆现象,膈肌痉挛现象等,要加大剂橘皮。出现气逆欲呕,则加生姜。

 

如果是心胸中大寒痛,则是蜀椒乌头证。非本方所主。本方主要痰塞胸膈,或胸中有水气。

 

在后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时候,这个药组有用的机会,即栝蒌薤白药组。

 

下面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

:栝蒌一枚,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枳实二两,厚朴二两,桂枝一两。

 

这张方子就是在小补心汤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现证,随证加药而成。在上面小补心汤的加减变化时讲过了,这只是加减变化的一种局势。我们自己按照经法法则可以自行推演,推演出一个系列方来,就像仲景广汤液之法一样。但要结合临床实际,不是坐在书斋里空想的,也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

 

下面是心包的方子。

 

小补心(包)汤: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不欲食,脉时结者。

: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两。

 

这个心包的血气虚少,与心本身的血气虚少有点不同。心包的虚少,往往是因实致虚,脉道不利所造成的,所以脉结。

 

旋覆花味咸,咸以补心(包),为补心之主。代赭石味咸,兼苦,以咸为主用,助旋覆花补心。竹叶味苦,苦以泻心。二补一泻,是名补心汤。豉味酸,补肺。咸属火,酸属金,火克金,所以,以豉为使药。

 

注意,这个使药的概念与后世的概念不同。这个使药的意思是为我所用,为我所役使。就是五行中我所克制之味。咸能克酸,所以,咸以酸为使。酸能克辛,所以酸以辛为使。

 

千万不要理解为引经报使,那样就出笑话了。开始我们说了,把思维回溯到前古时期,在这时,引经报使的理论还没产生呢,那是后世才产生的概念。不能混入到经法时代的法则里去。

 

心包虚则血气少,补心包的主药是旋覆花,这是个代表,不是唯一的药。就像人大代表一样,代表了补心包的一类药物。它是在这类药物中被推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味。

 

心虚则善悲。所以,时悲泣,正是旋覆花证。

心中动悸,不安,或怔忡如车马惊等,这是代赭石证。

烦热汗出,是竹叶证。只是这里多出个躁字。烦为阳,躁为阴。阳为心,阴为身。心动为烦,身动为躁。所以,躁由代赭主之。烦躁由竹叶与代赭共主之。

 

气噫,是典型的旋覆花证。不欲食,本是人参证,但这里是指因噫而致,非因虚也。所以隶于旋覆花的伴见证。在一些版本中没有这个证,可能是后人窜入的。如果真是因虚而食不下,不欲食,就在原方中加人参一两半,或三两。

 

脉结者。结脉是标准的旋覆花脉,这个在讲肝病方时讲过了。但是须要知道的是,在仲景的炙甘草汤中,也见到了结脉,或结促脉,或结代脉,这三种脉象。两张方子可以做一下比较。

 

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医家在炙甘草汤的变方中,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在治疗冠心病时,炙甘草汤进行加减变化,就可以考虑把这个小补心汤化进去。同时,前面讲的二张方子,栝蒌薤白半夏等,也可以化进去。

 

例如,陈伯涛老先生的两张方子。

 

一号方: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栝蒌,薤白,紫丹参,附子,三七。

二号方:只是把附子改为北沙参,其它不变。

 

心阳虚的用一号方,心阴虚的用二号方,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这个组方思路就是炙甘草汤与汤液经法里的几张补心汤进行了重组化裁。

 

心绞痛,凡因劳累而触发者,用之辄效。

 

下面,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恼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

:代赭,旋覆,竹叶,豉,人参,炙草,干姜。

 

我们一开始就一直在讲方证,所以,现在一看这个方子,我们就会看出来了。所加的几味药,每味药都有与之对应的证候。多一证则加一药,不是从抽象的病机分析想像出来的药。

 

虚烦汗出,竹味证,在基础证里面讲过的,有一些就略过了。在大汤中有时用省笔。但这个方证我们心里要知道,不能认为没有。

懊恼,是豉证。

心中不安,怔忡如车马惊,是代赭证。

饮食无味,人参证。

干呕,多涎唾,干姜证。

气噫,脉结者,旋覆证。

脉微是阳微,干姜温阳。

 

所以,我们看汤液经法,比看后世的方要省心得多。古人立方,方证分明,交待得非常清楚。后世方总是抽象得很,让人费尽脑筋去想,云里来雾里去的。

 

这就是辨证施治的思想,不是辨证论治。一个施,一个论。这差别可谓不小。

 

还有一些加减变化。因为我们讲了好久的方证了,所以,不必细讲了。

 

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这些加减变化,只要我们按照经法法系的方证思路去看,眼下即明。不必分析。但是如果按照后世的思路去看,可能就觉得匪夷所思了。

 

关于这个问题,仝小林教授讲得非常明确。他说:“就证论证,对证治疗,一病一方,一证一药,凝结着每一代医家着力探求所得的宝贵经验,这些决定了抓主证治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好,我们就以仝小林教授的这段话做为今天学习内容的结束语。

 

赤脚民医(404993129)  19:58:23

最后啊,不要忘了,把思维从时空邃道中收回来,回到现代。收功圆满,颗粒归仓。

 

谢谢大家,晚安。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