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庭医案】肝阴不足型胆石病


 

医案 (1

 

褚××,男性,64岁。,于96年3月下旬初诊。

 

【辨治经过】

 

患胆石病十余年,3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年,右中上腹痛再次发作,一如术前,B超示肝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多方求治无效。

 

就诊时症见胁痛隐隐,腰酸乏力,口干不多饮,头晕眼花,纳呆便结,舌红少苔,脉细。证属肝阴不足,予养肝益气、疏肝法,药用

 

生地、熟地、黄芪(各)15g,枸杞子、首乌、太子参、茵陈、白芍12g,陈皮、绿萼梅各6g。

 

7帖后,诉胁痛减轻,精神好转。

 

上方加白术、山茱萸肉各12g。14贴后胁痛已除,口不干,头不晕。

 

继服上方半年,中途急性发作1次,经治缓解,B超复查示肝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前减少,后坚持服药1年,腹痛未再发作。

 

医案(2

 

冯××,女,37岁。

 

【辨治经过】

 

因反复右中腹隐痛6年,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咽干口苦,夜寐欠安,大便干结,舌淡红少苔,脉细。B超报告:胆囊内充满结石。胆囊造影示胆囊不显影,肝功能正常,因惧怕手术而求治。

 

证属肝阴不足,治以养肝柔肝,佐以疏肝利胆。

 

处方:

 

生大黄、何首乌、黄芪、太子参、枸杞子(各)15g,白术、山茱萸、郁金、茵陈、绿萼梅(各)9g,生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

 

服14剂后上腹隐痛减轻,精神好转,大便正常。

 

继以原方加减治疗3个月,经胆囊造影示胆囊已显影,B超报告结石较前减少。

 

持续治疗1年后,诸症全消,胆囊功能恢复正常,胆囊内未见结石。随访1年无复发。

 

【按】

 

此二例均为肝阴不足型胆石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相同,治则、方药相近。前一例年愈花甲,肝肾已虚,正气不足,故用熟地补肝肾,而未用大黄、郁金等通下理气之品;后一例虽表现为“肝阴不足”,但年仅“五七”,尚可通利,且未经手术,病在胆囊,故加用大黄、郁金。病不同而治基本相同,遣药稍异,均获良效。

 

|医家简介|

朱培庭,(1939年-),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师从中西结合外科专家徐长生,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教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 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朱培庭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潜心钻研胆道感染,胆石病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领域卓有成就,学验俱丰,治人无数;操刀30年,无一失手。成功地开发出上海地区第1个国家级中药三类新药胆宁片,使众多胆石患者免受开刀之苦。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