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华证治经验:鼻窒(慢性鼻炎)


 

本文介绍张重华教授对于鼻窒(慢性鼻炎)的证治经验。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鼻窒,鼻塞也。”《诸病源候论》认为:“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因风冷伤肺,津液壅塞而发,治当温肺利湿。

 

《证治准绳》又曰:“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治鼻窒又应兼养肺脾。不少医家认为肺经郁热也可致鼻窒,如《证治准绳》曰:“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盛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另外,由于正虚,邪毒滞留,阻于鼻窍脉络,湿浊、瘀血凝聚于鼻窍,治当利湿化浊,活血祛瘀。

 

综合历代医家论述,及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鼻窒主要由于肺脾气虚,湿浊凝聚鼻窍,瘀血阻于脉络,治以益气扶正,利湿化浊,活血祛瘀,并注意以下几点:

 

(1)治法益气扶正,利湿化浊,活血祛瘀

拟经验方:黄芪、炒白术、藿香、陈皮、川芎、丹参、菖蒲、米仁、桔梗、甘草。

 

(2)特色用药

丹参

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功能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实验研究表明,丹参水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改善微循环障碍。鼻窒用之,可以使鼻粘膜血液循环改善,促进肿胀消退。一般入汤剂,或用丹参片每次3片,每天2次。最好连续用药一定阶段。

 

参三七

参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心、肺、大肠经,功能止血散瘀,消肿定痛。实验研究表明,根含人参皂甙和三七皂甙,报道可治肺疾咯血,用治鼻窒,取其散瘀消肿之功。慢性鼻炎,鼻粘膜色暗红,肿胀、肥厚,收敛效果差,是由于鼻粘膜下血管迂曲,血脉瘀阻,肺开窍于鼻,三七入肺胃,善于通络,使鼻粘膜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肿退,则鼻窍通利。常用剂量为6~9g 每日2次,研粉吞服。

 

(3)鼻旁按摩疗法

用中指指腹上下按摩鼻两侧,或先将双手大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再将大鱼际按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热感;或迎香穴按摩,用食指指尖揉按双侧迎香穴,每日早晚2次,坚持2月以上,使鼻部及周围经络疏通,气血流畅,从而改善鼻部症状。

 

| 医家简介 |

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宜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确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

 

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