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华证治经验:喉疳(咽喉部溃疡)


 

咽喉部溃疡,表现为咽痛,吞咽痛甚,妨碍进食,呼吸受阻,局部可见粘膜糜烂,片状坏死,伪膜形成。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疮”、“喉疳”等范畴。《医宗金鉴·喉疳》曰:“此证一名阴虚喉疳。……由肾液久亏,相火炎上,消烁肺金,熏燎咽喉,肿痛日增,破烂腐衣,叠若虾皮,声音雌痖,喘急多痰,臭腐蚀延,其疼倍增,妨碍饮食,胃气由此渐衰。”《寿世保元》也认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1、辨分标本虚实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主要由于素体不足,肝肾阴虚,肾水不能上滋于肺或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木火刑金,阴虚火旺,上攻咽喉,灼腐肌膜而成。若复感外邪,则出现火毒困结咽喉,肌膜大片糜碎坏死,表现为本虚而标实之象。

 

2、治分缓急补泻

 

本病以阴虚为本,火毒困结为标,治疗以养阴解毒为大法,但须分缓急,如热毒炽盛,形势急迫,宜急者治其标,先予清热解毒、消肿排腐之剂,等病势得缓,危急之象得以控制,再投养阴治本之剂。

 

3、经验方:玄参、银花、当归、制大黄、夏枯草、白芍、射干、浙贝母、桔梗、生甘草。

 

本方以《验方新编》的“四妙勇安汤”为基本方,原方由玄参、银花、当归、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外科脱疽之属火毒内蕴,血行不畅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活血止痛。方中玄参滋阴清热,泻火解毒,是治咽喉肿痛的要药,可重用20~30克;金银花清热解毒;当归活血和营;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全方具有抗菌消炎,镇痛镇静,消肿退热,促进溃疡愈合作用。加入大黄泻火解毒,釜底抽薪,使火从下而泄。生白芍、夏枯草泻肝,射干、浙贝母、桔梗清化痰热,祛腐排脓,消肿利咽。

 

病情控制后,予养阴清热扶正为本。方用沙参、玄参、天花粉、当归、白芍、夏枯草、桔梗、甘草,滋阴清肺。

 

4、用肉桂以引火归原

 

本病主要由于素体不足,肺肾阴虚,对病程日久,迁延不愈者,肾水愈亏,水中火发,虚火上炎。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正治不效者,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各求所属而衰之”(张景岳)。在滋阴清热的药中,加入肉桂一味,意在导龙入海,引火归原。肾虚真阴失守,不能潜伏孤阳,龙雷之火上升,肉桂能追复失散的孤阳,水火既归其源,阴平而阳秘,则病已。临床一般用量为1~1.5g。

 

| 医家简介 |

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宜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确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

 

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