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是指患者自觉咽喉间如有异物梗阻感,其状如梅核,或如炙脔,如棉絮,或有痰粘感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妨碍进食,有时自觉喉部发紧发胀,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与情绪有关。《赤水玄珠》曰:“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其治疗方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我认为临床治疗梅核气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细寻病因,整体辨证
本病与情志关系密切,属心因性疾病,常伴有甲状腺肿大、结节,乳房小叶增生、结节,月经不调,急躁易怒,忧郁善悲,嗳气叹息等。中医认为,情志不遂,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气上逆,结于咽喉,产生异物感,或肝郁气结,肝木侮土,脾失健运,聚津为痰,痰气交阻,凝结于咽喉。或思虑伤脾,暴怒伤肝,也致痰气交阻于咽喉。
2、疏导解郁,身心并治
正因为本病多由于情志不遂而致,故心理治疗,语言疏导更为重要。尤其有的病人,咽喉部异物感明显,思想负担很重,认为自己生癌,而思想负担不解除,病情往往不易控制,要细心、耐心加以解释、劝告,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3、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梅核气多肝气郁结,痰气交结于咽喉,药物治疗以疏肝解郁,顺气化痰为主,常用逍遥散加半夏厚朴汤,兼有心慌失眠等心气亏虚,心血不足之症加用甘麦大枣汤养心解郁。
4、用药注意点
少用香燥之品如厚朴、半夏等;喜用玫瑰花,玫瑰花性味甘、微苦而温,能理气解郁,和血散瘀,药性温和,温而不燥,疏而不伤阴,善于舒发肝胆肺脾之郁气,温养心肝血脉,用于治疗梅核气适宜。
| 医家简介 |
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宜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确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
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