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阴阳与太阳辐射初探


      真是佩服祖先的智慧,在短短的人生中运用简陋的工具探究世界的奥秘。作为中医基石的《黄帝内经》即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念,并以当时考察世界的方式(阴阳五行)揭示人与时间、空间(自然、地理、环境)、遗传、情绪、饮食、人体内脏等多方面的关系,直至今日都被用于指导中医医学实践。

      中医提出的节律理论一直被后世研究。赵明锐医生在本文中尝试以地球电离层解释人体阳气的节律,虽是初步设想有待验证,但提出了一种研究方向。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和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关联。在古典医籍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成为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理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具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对此,本文试图作一初步探索。

 

一、《黄帝内经》对天人相应的记载

 

      太阳辐射与人体阴阳关系的记载,多见于《内经》,这些理论都言简而义深。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这里所说的阴阳,是指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位置的改变而言。地球向着太阳就是阳,背着太阳就是阴。中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就是阳中之阳,反之,夜半距太阳照射时间最远就是阴中之阴。由背着将要到向着的时刻,就是阴中之阳;由向着将要到背着的时刻,就是阳中之阴。

 

      所谓“人亦应之”是指人体的活动,包括脏腑的功能,血气的流注,正常的生理状态,反常的病理变化,都在随着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便于观察人体昼夜阴阳的差异,《内经》还把一昼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五个阶段是: 早晨、上午、中午、傍晚、黑夜(实际上是分旦、昼、夕、夜四个阶段)。

 

      随着太阳辐射的变易,在每个阶段里对人体的影响各有不同,比如:人体的阳气,在一日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盛有衰。《素问·生气通天沦》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衰,气门乃闭”。这就是人体阳气的早晚不同变化。

 

      再如在人体的病理过程中,疾病的轻重起伏情况也是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论》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个规律是泛指一般慢性病和危重病而言,对于不同的疾病,并有其不同的反应。《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日中慧,日出甚,下晡静”。

 

      此外,还指出病人死亡的时间和昼夜阴阳也有一定的关系,《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九候之脉皆沉细,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半夜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内经》所载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太阳辐射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总之,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和太阳的向背关系是较为密切的。也就是《灵枢·岁露篇》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有关这些理论不仅在祖国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而且其中不少部分并得到现代医学的印证。

 

      但是,距地球1.5亿公里以外的太阳又是怎样影响到人体的呢?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从天文学的角度上作一尝试性的探索。

 

二、太阳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早己知道,太阳之与地球生物不完全是光和热的关系,且有更为复杂的因素。高层大气的物理状态,包括温度、密度、电离程度等等,这些物理状态不但在白天和晚上差别很大,而且当太阳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如有耀斑出现时也立即发生改变。

 

      电离层和磁层物理是空间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离层的种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改变而发生的。随着昼夜的交替和四时的变化,太阳对大气的辐射有时加强,有时减弱。

 

      一般而论,经常出现的电离层在夜间比较单纯,只有一层叫F层。一到白天,太阳东升,电离层立即开始有了变化,也复杂起来了。通常出现E层、D层,而且在高处的F层白天分开成为二层,这样白天就有四层电离层了。高层大气中的分解、电离和复合作用是在不断地进行中的。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离解作用占了优势,因此,电离层中的电子浓度随太阳升高而有增加,到了夜晚,太阳紫外线的来源断绝,便以复合作用占优势,因此,电离层中的电子浓度减小,有的电离层在晚上也就消失了。经过整整一白天的太阳辐射的影响,电离层在黄昏以前最强,在黎明之前则由于许多离子和电子复合而变弱。

 

      电离层的作用会影响地磁的变化。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但是这个磁场不是永恒不变的。磁场的弧度和方向不仅因地而异,还随时间变化。时间变化主要有二: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长期变化起因于地球内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夕运动和太阳运动的变化。短期变化虽然有几种,但与本文最为相关的是一种太阳日变化。

 

      太阳日变化就是以一个太阳日做周期的变化。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引起电离层发生有规则的日变化(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高空大气发生电离作用,会影响到地磁场,而这种电离作用是昼夜不同的,白昼当然比黑夜强。地磁太阳日变化的波动振幅对动物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如上所述,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改变,引起电离层和地磁发生有规则的日变化,结合祖国医学关于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看来,两者的变化规律几乎一致。即是白天电离程度强的时侯,人体的阳气就旺盛,夜间电离程度弱的时候,人体阳气就衰弱。

 

      此外,在发生日食的时候,也可测出电离层电子浓度迅速下降。这时对动物有明显的影响,可改变动物的生物节律,扰乱生物钟。更进一步说明了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变化和人体关系。

 

      由此推测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很可能受着高层大气电离和地磁作用的支配,至少有一定的囚素。初步考虑电离层和地磁场的变化,可能影响人体的“阳气”。并可以设想:当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大的时候,会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人体的阳气;反之,当电离层电子浓度减小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人体的阳气。

 

三、地球电离层对人体阳气的影响

 

      早晨,旭日东升,电离层受到太阳紫外线辐射立即开始加强起来,电离层中的电子结束了夜间的复合状态,离解作用便占了优势,反映到人体即是前面所说的“平旦人气生”。中午,太阳高度最大,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强,助长了人体的阳气,因之,“日中而阳气隆”。傍晚,太阳紫外线的来源没有了,电离层中的电子浓度减少,人体的阳气开始有了削弱,故成为“日西而阳气衰,气门乃闭”的状态,反映到人体病理过程中则是:“旦慧、昼安、夕加”。到了深夜便以复合占了优势,有的电离层在晚上消失了,由白天的四层减少到仅有的一层一一F层。这种状况对人体阳气起了严重的削弱作用,反映到疾病过程中就是“夜甚”。《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指出“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祖国医学的“真心痛”及“心胸痹痛” 之类的病症,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观察,有不少病例发病时间多半在后半夜(2~5时)。心悸、憋气、喘息、烦躁、冷汗出、心胸痛,严重时痛的咬牙啮齿、手足厥冷,脉来迟缓无力,大部分患者到拂晓以后日出之时则可逐渐缓解,其病理机制大部分是由心阳虚所引起。

 

      这些患者在白天时间,心阳虽然不足尚可借助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大的条件与阴抗衡,到了深夜(阴中之阴时),也就是电离层电子浓度最小,导致了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心阳更为不振,正气不足以抗邪,阳不能胜阴,病情因之加重,故为“夜半甚”。早晨随着电离层的改变,人体阳气得到资助,心阳趋向好转,所以就“平旦静”。中午是心阳虚病人最有利的时刻,电离层加强,对人体阳气资助最大,阳能抗阴,正胜邪衰,故达到了“日中慧”。

 

      此外,电离层的改变对人体阳气的影响还可从疾病的另一个角度探索。

 

      电离层的加强和减弱对阳亢热盛的病症也有明显的反映。

 

      《伤寒论》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六七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指下午3~5时)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大承气汤主之”;

      242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篇载潮热症者,有十多条,其中有四条提出是“日晡所”,其他条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潮热出现在什么时间,但可以推而知之,大都在日晡所的前后。因为这些潮热都是由于燥热结实所引起的,多以大承气汤之类治疗,这是阳明病潮热的一个特点,与临床实际基本符合。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阳明病的潮热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时候呢?

 

      阳明病是外感热性病过程中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按其症候的性质来说,属于里实热证。疾病的本身已经是邪实正实,阳亢热盛,而日晡所这个时间又正是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大时刻,对人体阳气的助长处于高峰状态,两阳相叠,阳盛则热,故在这个时候发潮热就理所当然了。

 

四、人体日节律的影响

 

      人体在健康无病的情况下,要想测知昼夜阴阳的节律比较困难,只有在患病之后(当然不是所有的疾病,只是大部分病症)才可明显地观察出来。

 

      不少病症多在夜晚病情加重、转危,这都是人体阳气衰微的具体反映。尤其是人的正常死亡率,黑夜比任何时间里都要高,这一规律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道。

 

      有人作过系统的观察,因衰老自然死亡的是夜间多。到傍晚发暗时,其神识昏昧,到了夜半(晚上十二点时)其神识呈昏睡状态,再到次日两点钟,则陷入危笃状态,接着再到五点而死亡的例子居多数。

 

      根据上述情况,高层大气物理状态的改变,在一日一夜中,夜半子时是对人体的阳气最不利的时刻。

 

      总之,人的“阳气”,在中医领域中,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临床上,都体现了它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乖违便会影响到人体。古人认为人与“天”、“地”密切相关。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日心说”,更不知道有高层大气的电离作用,但却从实践中摸出一条“平旦人气生……”以及“旦慧、昼安……”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和电离层的电子浓度变化规律不谋而合。因之,似乎可以初步认为:高层大气的电离层日变化以及地磁日变化,可能是导致人体阴阳昼夜变化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如果能进一步寻求出更多的佐证,这就为祖国医学对于人体节律的理论提供了科学根据。

 

| 作者简介 |

赵明锐(1925-2000)山西汾阳人,从事中医治疗工作近50年,善用经方,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的治疗范围多有拓展。在汾阳医院、山西省中医学校附属医院长期任医师。曾在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讲授《伤寒论》、《黄帝内经》。

 

来源:《中医药研究》1988年06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