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男,20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93年12月4日)
双鼻塞、流黄脓涕8~9年,伴头胀、头痛,嗅觉减退。检查发现双鼻腔粘膜充血,下鼻甲肿大,中甲肿,中道洁。舌苔薄黄,脉带弦。
证属肺热内蕴,聚湿生痰,鼻窍不利。治拟清肺化浊,利湿排脓,通鼻窍。
处方:藿香9g,陈皮9g,辛夷9g,前胡9g,蚤休9g,黄芩9g,天花粉12g,桑白皮12g,皂角刺9g,白芷9g,桔梗4.5g,生甘草3g。7剂。
复诊
鼻流脓涕减少,时有粘涕,交替性鼻塞,自觉记忆力减退。苔薄黄腻,脉细弦。
上方加丹皮9g。14剂。
三诊
仍交替性鼻塞,鼻内有气味,涕少。检查示下鼻甲表面薄痂,右中甲肿,鼻道洁。
证属脾运不健,痰湿滞留。加强健脾化湿,托毒排脓之功。
藿香9g,陈皮9g,蚤休9g,丹皮9g,丹参9g,炒米仁12g,茯苓12g,天花粉12g,炒白术9g,生黄芪12g,煅牡蛎30g,白芷9g,桔梗4.5g,生甘草2.4g。14剂。
四诊
通气改善,少涕。检查示双下鼻甲稍肿,苔脉同前。
上方去茯苓,加桑白皮12g,冬瓜子12g,败酱草12g,路路通9g。14剂。
【按】
上方连服3月,症状完全消退。
| 医家简介 |
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宜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确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
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