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华医案】喉喑(慢性喉炎)(1)


 

医案1

 

宗××,女,50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99年3月20日)

 

声音嘶哑三个月。检查示左声带边缘红肿,略突起,基底广,病变。舌略胖,苔薄,脉细。

 

证属肺阴不足,痰热内蕴。治拟清肺养阴,化痰消肿。

 

南沙参、北沙参(各)9g,百合9g,生白芍12g,射干4。5g,丹皮9g,丹参9g,玉蝴蝶3g,天花粉12g,血余炭9g,蝉衣6g,桔梗4.5g,生甘草2.4g。7剂。

 

二诊

 

声音嘶哑略有好转,舌淡胖,边有齿印,脉细。

 

上方加黄芪15g,浙贝母9g。14剂。

 

三诊

 

上方服后声音嘶哑已改善。两天前因劳累后又复发,间接喉镜见左声带边缘肿,病变已退。

 

上方去浙贝母,加米仁30g,枳壳9g。14剂。

 

【按】

 

喉喑指发音障碍,由多种原因引起。本例声带红肿、息变,多由风热袭肺或肺阴不足,痰热壅滞脉络而致,治疗以清热养阴、化痰消肿为法。二诊时考虑患者乏力易疲,舌淡胖有齿,属气虚,遂原方再加入黄芪以健脾气,益肺气,也有助痰湿之化。

 

医案2

 

叶××,女,42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98年9月10日)

 

声音嘶哑半年,咽部有痰粘感。检查发现右声带粘膜下出血,中段红色广基息肉,左声带中段略突。舌尖红,苔薄,脉细。

 

证属肺阴不足,痰热内蕴,又因发音不当,损伤喉络,气血瘀阻。治拟养阴清肺,化痰消瘀,利咽开音。

 

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9g,生白芍12g,血余炭9g,射干6g,天花粉12g,丹皮9g,丹参9g,凤凰衣6g,玉蝴蝶6g,桔梗4.5g,生甘草2.4g。14剂。

 

二诊

 

药后声音嘶哑略有好转,局部检查同前。

 

原方加黄芪15g,浙贝母9g,茯苓12g。14剂。

 

三诊

 

声嘶继减,间接喉镜示右声带粘膜下出血减轻,息肉亦缩小。

 

上方加浙贝母9g,桑白皮9g,茜草9g。14剂。

 

四诊

 

症状基本消退。检查见右声带粘膜下出血消除,中段有小突起。

 

南沙参、北沙参(各)9g,百合9g,生白芍12g,丹皮9g,丹参9g,天花粉12g,浙贝母9g,凤凰衣6g,桔梗4.5g,黄芪15g,枳壳9g,生甘草2.4g。20剂。巩固疗效。

 

【按】

 

本例服药期间嘱注意声休,少讲话,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医家简介 |

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宜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却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

 

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