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针研究


      足针疗法是用针刺、艾灸或药物外敷足部一定穴位,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经活络,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具有针感强、反应大、取穴少、透穴多、留针时间短、无副作用等优点。

 

(一)足针的固本求新

 

      远古时代,古人类从古猿爬行进化为双足行走,实现了由猿到人的决定性转变。双足行走,促进大脑发育,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他们生活在洪荒野地,穴居而生,赤足而奔。当身体出现疼痛时,或头痛似裂,或腹痛如绞,很自然抱头顿足,偶尔然发现当足部某处叩击凸起的石块时,会神奇地减轻病痛。由此认识到,通过足部刺激可治疗疾病。

 

      发现足部对病痛有对应敏感点,这即是穴位经络的最早发源。说明针灸及经络首先起源于足部。远在4000年前唐尧,就提倡“赤足舞蹈”来治病。《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有摩足心疗法。《黄帝内经》记载大量足部穴位,为足针疗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诸多足穴被后世医家广泛用于临床。《尔雅·释器疏》说:“凡物之本,必在足下”。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足部穴位临床治疗作用十分广泛。

 

      1994年,有位柴姓患者就诊,左侧瘫痪,伴有剧烈头痛,抱头呻吟不绝。采用以往针灸疗法均不明显,后在足部行间穴针刺,头疼立即好转,病人能够独立行走,象这样经治疗康复的病人为数甚多,多是取穴足部,引人深思……,中医讲究“头痛医足”。

 

      时隔一年,有一位突然失语的患者前来诊治,为有意识地验证足部穴位的灵感程度。先扳患者大拇足趾,发现第一关节有麻木感,于是他按照传统针灸取阿是穴,扎了几针,患者立即恢复了说话能力。验证了这些穴位的作用与功能。

 

      长期以来,古人有“人之五体,以足最贱”之偏见,脚被牢牢包裹在鞋袜内,不见天日。一双足,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仅能行走的人体部位。而对针灸大夫来说,这双足隐藏着无数奥秘。想到古老的针灸疗法起源于人类祖先,针法和灸法受刺激最多的部位当属足部。

 

      在对中医古典理论的发掘基础上,便在自己的足上摸索新穴位。按照体针分布足上三十多个穴位,又找到六十多个新穴位,并一一试验,发现并记录下它们的新作用。其中疗效明显的有三十五个,分别给这些穴位命名:失语、失音、抬腿、扩络、熄喘、兴奋等穴,并把这些穴位绘到二十多张图上。

 

(二)足针的理论研究

 

      人体是一个阴阳均衡和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经》认为人是应天地之气而生,即所谓“人生一小天地”。《阴阳应象大论》说:“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故根据天人相应学说以“天地感应、经络传导、相互沟通、相对平衡”作为足针的理论。

 

1、天地感应

      上为天,下为地,大气作为信息媒体感应的工具。头为天,足为地,经络作为人的网络系统。构建全身信息,能感应精气神魂、四肢百骸和七窍及五脏六腑运行气血,周流不息,维持人的生命。《类经·经络类》说道“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而肾气原穴的流注部位太溪就在足部,流注着先天肾原之气,以及足部驻流着后天水谷之气的太白脾原经穴,故脑部及脏腑取足部穴治疗有了充分的理由。

 

2、经络传导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阳从手走头,手三阴从胸走手。人体所有阴经向上行,阳经向下行,形成“阴升阳降”。头足相应,经络相对。信息传导、周流不息,足部经络与全身经络相互联结。针足三阳、足三阴,亦能返手三阳、手三阴。把信息传导于头部全身,可以足部取穴,治头部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治彼,以表治里,故可用足针上病下治”。(编者注:原文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3、相互沟通

      起重要作用的是经络穴位沟通,部位沟通,即合谷与太冲,劳官与涌泉,手指与足趾,手背与足背,手病与足病。《灵枢·根结》云:“太阳根于隐白、结于太仑,厥阴根于夫敦,结于玉英”。足太阳经与督脉共同交会于中极。阳蹻由目走足,阴蹻由足至目。与阴升阳降原则相合,阴阳蹻脉入脑,脑为神明之府,故足部针灸能治脑。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补足外踝下留之”。《素问·厥论》指出:“阳气起于足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认为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又与手三阴、手三阳、奇经八脉相联系,这样足部与全身脏腑通过经络相通起来。为足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上肢瘫、手指瘫,以及治疗其他疾病找到对络取穴的理论依据。

 

4、相对平衡

      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各部分始终保持着平衡。但平衡不是不变的,而是活动中求平衡,是相对的,相对有其位、量、能。其位是上下左右、内外里表、经络奇穴;其量是大小多少、轻重;其能是盛衰强弱。而面临新的不平衡症状出现时,通过足针疗法,统一体作出适应性反应,而达到机体相对平衡。

 

(三)经络的最新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经络作出了大量实验研究,目求把经络的实质揭示出来。其中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概括为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经络与周围神经相关。有人认为经络就是引导电磁波传播的“波导管”,脏腑就是它的谐振腔。也有人认为经络可能是特殊细胞间隙连接通信系统,还有人认为经络的实质是以肌肉纤维为基础。

 

      综上述研究的方法论和观点,都是以西医的研究方法,想把中医经络作为对西医的补充,把经络归宿于西方医学的范畴,所以研究来,研究去,针对经络的本质和存在的部位,做不出正确的答案。

 

      中医是一门科学。人体由阴阳二气组成,是以一个整体观出现。如“形神合一”、“天人相立”、“脑为神之府”。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指出“气至病所”,经络与气和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经络离开了“气”和“神”,就丢掉了经络的灵魂。

 

      那么经络的实质是什么?经络在哪里?由阴阳二气组成,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位,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有形有物,如天地之间大气层一样,它存在于人体结构的皮里膜外。阴阳二气在皮里膜外循行不休的运动,联系着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气”和“神”的适应点。通过临床实践和针灸穴位效果,它如同一个程控网站,是一个网站系统、信息系统。生动地来说:穴位是个站,经络是个线,病位是个点,针灸某一个穴位就好象打开闸门,找到适应点病位有反应,站、线、点的信息保持不断畅通,协调阴阳平衡,通则无病,不通则有病。

 

(四)足针的适应症

 

      1、脑血管系统:中风偏瘫、高血压、脑出血、脑昏迷、失语、视物不清、麻木不仁、软弱无力、舌根发硬、走路不稳、一过性意识不清、嗜睡、新发现头痛、或有的头痛变为持续性不缓解。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 

      2、心血管系统:冠心病、高血压。 

      3、消化系统:腹痛、胆囊炎、胃肠炎。 

      4、妇科疾病:子宫肌瘤、痛经、闭经。 

      5、骨科疾病:颈心综合症、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关节痛。

 

(五)足针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医生用肥皂水将手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2. 通知患者求诊的当天早晨双脚用温水洗净。
  3. 患者仰卧,把袜子脱掉,在需要针刺的穴位上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消毒,或用安儿碘在穴位消毒,擦拭时应从穴位中心向外侧消毒。
  4. 足针进针时要求取穴准,刺针快,针要细要短。
  5. 足针的留针时间为15~20分钟,中间不再捻针。
  6. 取针时,可用棉签按压穴孔,以防出血。

 

      疗程:常见病10天一个疗程,中风偏瘫、巴杰金氏病、关节痛、腰肌病15天一个疗程。

 

(六)针刺方法的改进

 

      经过几年来对经络的实质研究,经络分布人体各部分,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具体存在于人体结构的皮里膜外。所以我们对针刺的方法总结为四句话:使用的针宜短不宜长,针刺宜浅不宜深,针刺手法宜快不宜慢,特别是足针新发现的穴位,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  *  *  *

 

【附】足针穴位和主治

 

1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上2cm处。主治感冒、头痛、鼻炎、鼻窦炎。

2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6cm。内旁开2cm处,主治三叉神经痛。

3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3寸处。主治神经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压、昏迷。

4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3寸,外旁开1寸处。主治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

5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4寸,外旁开3cm。主治坐骨神经痛、阑尾炎。

6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内旁开2cm处。主治痢疾、腹泻、十二指肠溃疡。

7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外旁开2cm。主治癫痫、神经衰弱、神经宫能症。

8号穴:在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9cm,外旁开2cm。主治癫痫、神经衰弱、神经宫能症。

9号穴:在拇趾与第二趾间后4寸处。主治痢疾、泄泻、子宫炎。

10号穴:在涌泉穴内旁开1寸处。主治慢性胃肠炎、胃痉挛。

11号穴:在涌泉外旁开2寸处。主治肩痛、荨麻疹。

12号穴:在足底拇趾与第二趾间后1寸处。主治牙痛。

13号穴:在足底小趾横纹中点处1寸处。主治牙痛。

14号穴:在足底,小趾横纹中点处。主治遗尿、尿频。

15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不5分两旁的凹陷处,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

16号穴:在足背内侧,舟骨突起上方凹陷中。主治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

17号穴:在踝关节横纹中点下2.5寸之足背上。主治心绞痛、哮喘、感冒。

18号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内前凹陷中。主治胸痛、胸闷、急性腰扭伤。

19号穴:在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处。主治头痛、中耳炎、急性慢胃肠炎、胃及十二脂肠溃疡。

20号穴:在足背三、四趾间后1寸处。主治落枕。

21号穴:在足背四、五趾间后五分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腮腺炎、扁桃腺炎。

22号穴:在足背一、二趾间后1寸处。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

23号穴:在拇长伸肌腿内侧跖趾关节处。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结节性痒症、湿疹、荨麻疹。

24号穴:在第二趾间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中耳炎。

25号穴:在第三趾间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

26号穴:在第四趾间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

27号穴:在太白穴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癔病、腹痛。

28号穴:在足背内侧舟 骨突起下后方之凹陷中。主治头痛、子宫功能性出血、附件炎。

29号穴:在内踝正中直下2寸处。主治子宫功能性出血、支气管之、哮喘。

30号穴:昆仑穴直上1寸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痛。

足跟后缘的中点与二、三趾间连线折为10寸,此线定为正中线;足底各趾间下足跟后缘连线平等于正中线。其间隔约为1寸;足面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各约为3寸。

 

| 医家简介 |

高允旺,男,1938年出生,汉族,山西洪洞人,原临汾市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脑血管病专业,现任临汾永旺脑病医院院长,临汾市老年协会副会长。著名中医脑病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来源:高允旺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