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
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临证的增多,愈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一、方证分析
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柴胡、甘草实为小柴胡汤的雏形。柴胡味苦平,炙甘草味甘平,二药相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气是也。白芍、甘草,芍药甘草汤也,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泄郁结,畅气道。枳实、白芍乃《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相伍宣畅气血,治疗产后气血郁滞之腹痛。枳实、柴胡、白芍乃大柴胡汤重要组成部分,三药相伍,疏肝木,理脾滞,解枢机。
四味药物组方精妙,也暗合“升降”之理,柴胡主升、枳实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散,升降收散相辅相成,调理枢机以治疗多种“气机紊乱”之病。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白芍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白芍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白芍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白芍走阴。阳升阴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调畅道路,宣布阳气。
从原文中分析,仲景就提示了本方可治疗很多疾病。
或咳,凡见胸中阳气失去宣通的咳嗽、胸闷等,诸如见咳引两胁疼痛的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或悸,见于心阳失宣引起的心慌、惊悸,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或小便不利,见于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量少、尿频、尿急等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见于肝气郁滞,肝木乘土引起腹痛、腹泻等,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从上可知,凡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皆可运用四逆散。
为何应用四逆散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因为四逆散是“调肝”的有效方剂和代表方。
张子和云:“诸病皆生于气。”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总结“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从肝的生理功能上讲,肝为血脏,功能贮藏和调节全身的血量,故五脏六腑皆赖血以养,肝罢极之本,疏调气机,故肝可使五脏六腑功能调和,抵制外邪。
二、四逆散临证化裁
老师在临床中运用四逆散可谓炉火纯青,涉猎病种广泛,总结老师临证中应用四逆散的病证、处方如下:
1、肝郁气滞证
腹部、胃脘疼痛,胀满不舒,痛无定处,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则舒,心烦易怒,时作太息,不思饮食,寐差,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气犯胃证
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
治疗处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3、肝脾不调证
胸胁胀闷窜痛,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泻,泄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治疗处方:逍遥散加减或疏调汤。偏于泻者用四逆散加痛泻要方。
疏调汤是国医大师张震的方子,组成为:柴胡、香附、郁金、枳壳、薄荷、丹参、川芎、白芍、白术、茯苓、淫羊藿、甘草。本方疏肝解郁、畅达气机、补益肝肾。以调肝为组方基础,柴胡、香附、郁金、枳壳、薄荷以疏肝之气;白芍、川芎、丹参、甘草以养肝之体,“见肝之病,知先传脾”,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运中州;辅以淫羊藿以益肾,肝肾同源,补肾以益肝。全方组方精妙,调肝气、养肝体以畅达气机。
4、肝郁脾虚证
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脉滑或弦滑。
治疗处方:四逆散合平胃散。主治肝郁不舒,脾土不运,湿浊困中所致诸症。
5、肝郁湿热证
头晕、面目红赤、脾气暴躁、口干舌燥、口苦、头晕、口疮频起,小便黄,烦躁不安,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处方:四逆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6、肝郁肾虚证
急躁易怒,腰酸腰痛,胸胁胀痛,善太息,夜尿频急,或大便泄泻,舌质暗红,苔白或净,脉弦细沉。
治疗处方:逍遥散合六味地黄丸。
7、肝郁血瘀证
咳嗽,咳血,咳痰,两胁胀痛,身上瘀斑或肌肤甲错,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疗处方: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8、痰气郁结证
胸部闷塞,胸胁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处方:四逆散合二陈汤。
9、火气郁结证
发热,头面痤疮或红斑,口干,口渴,舌红,脉弦滑数等。
治疗处方:四逆散合升降散。
》》编后语
《伤寒路译释》第四版中对于四逆散的介绍可作为参考。
《伤寒论》第318条是指少阴病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证治。此证的四肢逆冷,由肝胃气滞,气机不畅,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末所致,在程度上并不严重,且无其他虚寒见证,在辨证上也是不难区分的。
本条所以冠以少阴病,列于“少阴篇”主要为了鉴别辨证。根据本证的病机特点,还当有腹中痛,泄利下重等症状。因为肝木有病,每易侮土,腹痛泄利下重,正是木邪乘土,肝气不舒的表现,所以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达郁阳。
至于或然证中的咳,是肺寒气逆,故加五味、干姜以温肺而收气逆;悸为饮邪侮心,故加桂枝通阳化饮;小便不利,乃水气不化,故加茯苓淡渗利水;下重为气郁于下,故加薤白以利气滞。如果确是虚寒腹痛,附子亦可酌量加入。
本证四逆由于气机郁滞,阳气不达于四肢,绝对不是寒厥。
|作者简介|
于增瑞,主任医师,知名专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原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妇科、男科委员会,中国性医学中医分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选自《于增瑞临证经验集粹》,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刘惠杰。转自“人卫中医”公众号(ID:renweizhongyi),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