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孚(115):量血压的科学与不科学


潘德孚(1935–2016),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本文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该书是潘老所有的文章集锦,经授权连载。

 

量血压的科学与不科学

搜狐博客(20090903日)

 

也许有人会说,早知道高血压,早治疗就可以防止中风,不是很好吗?老年体检检出最多者是高血压。用血压计测出来的,应该说是很科学了。测出高血压后就叫他吃降压片,而且吩咐患者要吃一辈子。这样的测量与治疗是不是科学?

 

每个人的血压,不同的时间高低不同,因此,一次性的测量就不具备准确性。可是到医院里看病的病人,都是一次性作准的,没有哪一位医生在测定高血压时,用过多次检测的方法。这样的测量作为统计标准,是科学的;作为治病标准,却是不科学的。

 

我有一个病人,他说自己每次到医院里,量血压都很高,回到家里自己量,却正常了。原来他一看见医生护士,精神紧张血压就升高。这就是说,有的人血压高低与精神因素有关,判定高血压病不把精神因素考虑在内,单看水银柱的数字是不科学的。

 

再者,规定正常血压是个平均数,超过就认为是高血压。然而我见过很多人血压超过规定的,活动与精神都很好,如果他们用了降压药,反而不舒服了。有的人血压向来就低,高起来也会不舒服。

 

统计的平均标准,从统计学来看,应该说有科学性的一面。但用这样的标准,来判别个体是否是高血压,忽视了个体差异,却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以统计为目的是科学的,以治疗为目的是不科学的。量血压是为了维护健康。而检测,却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它的科学性在哪里?

 

拿治疗来说,科学的治疗就必须要求有准确的依据,而现在西医的很多治疗方法,都缺乏准确的依据。例如用消炎药治发炎:是什么微生物感染?用什么消炎药最对症?用多少最好?如果是科学的治疗,就必须有这些依据,事实是没依据,也不可能取得依据。因为,疾病是行进式的,病人不可能等医生弄到依据后再治疗。

 

测量有高血压,医生就吩咐用降压药。治疗的依据是根据判断的数据;判断的数据是根据平均数得到的。但是用药的人是个体,个体就会有个体差异。具体的个人血压有高低,有的人必须高于平均数活得才舒服,有的人必须低于平均数才过得正常。医生照平均数做依据确定治疗用药,没有办法照顾个体差异,没有考虑个体的特殊性,哪能算科学?

 

由于有很多种的降压药,医生根本不知道面前这位病人要用什么药最好;要用多少药才能使他的血压下降(用药的份量也是个平均数)到合适的程度。既没有办法掌握药物的种类,也没有办法控制药物的份量。降到多少也无法控制,有人就可能会因药物而致低血压。高血压会中风,低血压也会中风。

 

一位退休老教师,向来身体很好,从没去过医院。一次陪朋友去看病量血压,顺便叫医生为他量一量。医生测后一惊,说:“你的血压太高了,必须马上住院。”老教师一想,反正是百分百报销的,就住院了。主治医生使用降压药后,血压突然降低,老教师发血栓性中风,半身偏瘫。原来这样的高血压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年龄大了,血黏度增高,血流速降低,脑供血不足,容易造成脑缺氧性休克,很危险;或因脑细胞营养不足而致部分细胞死亡,发生老年性痴呆。因此,人的生理就会要求增高血压。当然,血压超常容易导致脑溢血,也需要加以控制。但是,医生只知道用降压的药物控制高血压,而无法控制这种药物免使人产生低血压,会顾此失彼,岂可说是科学?

 

来源: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