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孚(116):鲁迅胡适对中医“另眼相看”,对不对?


潘德孚(1935–2016),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本文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该书是潘老所有的文章集锦,经授权连载。

 

鲁迅胡适对中医“另眼相看”,对不对?

搜狐博客(20090903日)

 

中国医学本来是很好的医学,但自上个世纪初,一直至现在,常常被冠之以“不科学”。鲁迅的父亲得了胃癌,服中药死了,于是鲁迅就写文章对中医进行批判,说中医不科学。其实,医学有它自身的局限,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的,何况还有个医师的问题。每个医师都有他自己知识的局限。如果鲁迅所找到的中医师恰恰是个庸医,把能看好的病给看坏了。这只能说鲁迅父亲的运气不好,怎么能因此一网打尽地说中医不好?

 

何况,在鲁迅那个时代,生胃癌被西医治好的又有几个呢?

 

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胡适之先生亦一直认为中医不科学。有一次他得病,被西医诊为无药可治,要他备办后事。他的朋友给他介绍了名中医陆仲安来治疗。结果陆大夫把他的病治好了。

 

据载:胡适治疗后,不愿撰文以报中医之恩,后为其友所责,不得已在林琴南送给那位中医的《秋室研经图》上角写了几句话:“……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病,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10两,党参6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咋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完全好了。上年幼渔先生的令弟偶卿患水肿膨胀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部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才请陆先生去看。陆医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加参、芪各10两,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减,便溺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止百天,偶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见李珍的《草园足迹》311~312页,中国特区出版社,2002年8月)

 

胡适的病给中医治好了,但他并没有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仍然希望用西医的那套检验方法来证明中医治病的道理,结果当然会使他失望。原因为在?原来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必须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都有知识的盲区。科学的目的是求取真理。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能治好病的医学,就应该是科学的医学。客观存在的真理,是不以人们是否承认为标准的,而是以实践为标准的。

 

现在一些人拿“科学”的标准——重复实验,来要求中医。问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无法重复。每一个个体都有它的特异性;即使同一个体也有它的时空条件的不同。而人体的疾病是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进行式的,无法重复的。岂能做重复的实验?

 

“远古与中古时期,当时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条件可利用,但是中华大地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优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原因何在?笔者进行了追索,追索结果整理出来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一条独特的发明创造之路:哲理在先,试验求证于后。中华先贤以自然之理即阴阳八卦为基础在各个领域内创造出了当时优先于世界、事后又经得起时间验证的成果。”(见刘明武:《重新认识中华文化——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之二)》中华读书报 学术双周刊 第25期  2004年月31日)

 

中医学就是这样的成果。

 

来源: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