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李东垣学说的临证体会


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邓铁涛是当代的中医泰斗,成功治疗SARS患者且无一死亡、无一留有后遗症。邓老认为脾胃论治的理论不仅可治消化系统疾病,对循环、呼吸、泌尿、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都有良好效果。

 

李东垣学说的临证体会

作者:邓铁涛

 

李东垣的成就在“李东垣的科研成果、方法与启示”一文中作了概括的介绍,兹略谈个人对李氏学说的学习与临证体会,以就正于同道。

 

李氏的“内因脾胃为主论”源于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对仲景理论的发展。运用李氏脾胃论治的理论,治疗的范围比较广泛。就西医系统而言,不仅可治消化系统疾病,对循环、呼吸、泌尿、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治脾胃而收到良效的例子。

 

如我对冠心病治疗,就是受到李氏脾胃学说的影响,认为心气之所以虚,与脾虚有莫大之关系,所以我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并不如一些人提出的单从血瘀论治,而提出痰瘀相关之说。在临证中逐步形成对冠心病的认识: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心阳心阴之虚,而广东所见,更多的是心阳虚。

 

治心阳虚,宜益气除痰。仲景论胸痹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以下七方都以祛痰湿为主,其中人参汤即理中汤,乃治脾胃病之名方。所以我治冠心病最常用的方为温胆汤合四君子汤。标实在于痰与瘀,痰瘀相关,而以痰为主(至于心肌梗塞则往往以瘀为主)。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亦须治脾也。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往往反复发作不愈,我每用四君子汤加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及百部、桑寄生等药,能收到满意效果。其所以反复不愈者乃脾虚故也。

 

重症肌无力,西医属神经系统疾病,按中医理论我认为是脾胃虚损之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重用黄芪、五爪龙而取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常用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花生衣,亦重用黄芪(每剂30克或30克以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曾治一闭经之女同学,辨证属脾虚,乃用健脾方药加蚕砂12克,三剂而经通,通后未再闭。随诊之西学中学员,曾怀疑我的治法不合妇科常规,与同学议论此案,后求解惑。我说:《儒门事亲》有方用蚕砂四两,炒黄入酒煮沸,澄去砂,每服一盏,以治月经久闭。此案之治既有对症之方,又有对病之药也。

 

相火为元气之贼说,虽然受张景岳批评,但指导临证往往有效。其实此说亦源于仲景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方而上升为理论。凡胃痛属脾虚而有灼热感,或脉弦数者,我喜用四君子汤加黄连、吴茱萸。黄连与吴茱萸药量比例,因虚火程度而有所偏重,灼热甚者可更加黑山栀、黄芩之属。慢性结肠炎亦多脾虚证,我喜用四君子汤加黄连、木香。木香与黄连之比例,亦因虚火程度而有所偏重。

 

近年治疗重症肌无力,对“壮火食气”有较深刻的体会。黄芪性甘温而非辛燥之药,但用之过重,亦助相火,有些病人会有咽干有如感冒之证候,疗效反不佳。个别病人甚至不能用黄芪,此亦“相火为元气之贼”故也。

 

“升发脾阳”乃东垣在治法上的一大发明,为治疗不少疑难病证找到了办法。例如对子宫脱垂、胃下垂、腹股沟疝,用补中益气汤(据病证加减)往往取得满意的效果,其中黄芪须用30克或30克上。

 

曾治一40岁男子阳痿证,查其起因,不由房事过度,伤肾而起,乃由工作负担重,再加好打网球,有时一天达数小时,诊其唇色黯黑,舌胖嫩,苔白,脉虚,符合李东垣所谓 “忧思劳累,脾胃乃伤”之说。

 

由脾阳虚,损及先天之肾,故以补中益气为主加补肾药数味,调治大半年逐渐好转痊愈,随着阳痿好转,唇色由黯黑渐转红活之色。唇乃脾之外候也。

 

又治一冠心病患者,已作心导管造影,多条血管变窄。患者乃杂技演员,不能登台表演,已两年。诊其舌胖嫩,苔白,脉虚大,倦怠,声低,心悸,气短,胸闷,胸时痛。一派脾气虚之象,因劳累过度及精神负担重而伤及心脾所致。

 

治则大补脾气以治其心,选补中益气汤加活血除痰药,治两年而继续登台表演,随访至今已愈矣,惜未再作心导管造影。

 

甘温除大热,我于1990年在 《新中医》第12期发表《甘温除大热》一文论之甚详,文中除了引用我和我校黎炳南教授之个案外,还引用了《中医杂志》1990年第8期《甘温除大热的理论与实践》一文的8位专家的10例病案,以充分肯定“甘温除大热”不是虚言。

 

1999年2月,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室收治一例体温40℃高热患者刘某,民工,32岁,在市某医院小产,行子宫切除,继发败血症,经抢救二十多天热退出院。早上出院夜晚复高热,收入附院急诊室。经用多种抗生素(包括进口新药)、激素及中药清热凉血之剂,治半月后高热仍在39℃~40℃之间。曾进行疟疾、骨髓等各项检查均阴性,血象亦不高。后用参麦针滴注,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两剂,第三天热退,再观察数天未见发热而出院。(1999年4月)

 

|作者简介:邓铁涛

 

来源: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邓铁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邓铁涛。转自“天医堂”公众号(tyt012345),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