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长针深刺,可治腰肌劳损、痛经、便秘,收效迅速


次髎穴,是临床上一个十分重要且常用的穴位,出自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证。

 

次髎穴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赵峻岭

 

次髎穴位于腰部第二骶后孔中,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处。笔者在临床应用体会到用长针深刺,再配合灸法,常获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1、痛经

 

李某,女20岁,未婚,1995年4月20日初诊。主诉:经期小腹疼痛,剧烈难忍,痛时连及腰部,伴恶心,四肢凉。经行不畅。经色红紫,夹少量血块。脉沉弦。

 

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宫体稍小,急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使针感向前阴和少腹部传导,留针30min,取一段长约2cm左右艾条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经治疗后,腹痛大为缓解,四肢凉亦止。

 

以后按月经周期调治3个月,追访半年未复发。

 

【按】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本例患者为寒客胞宫,血络凝滞,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用次髎穴深刺再施灸,可起到温通经脉,祛瘀止痛作用,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习惯性便秘

 

马某,男,67岁,退休工人,1996年6月28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1年余。患者1年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每3~4日大便1次。

 

服用通便灵或清宁丸药,大便还能通畅,停药则便秘依旧,腰脊发冷,疲惫乏力,喜热怕冷,舌淡,脉沉细。

 

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取平补平泻法,留针约30min左右,出针后用中等个艾炷施灸,每次5壮,隔日治疗1次。

 

经针灸治疗8次,大便已能每日1解,只是粪便仍先硬后溏,又经过10余次治疗,大便已完全正常。

 

【按】本例便秘为患者年老体弱,真阳虚损,阴气内生,留结肠胃,津液不行,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开窍于二阴。

 

次髎穴针后加灸,可温散寒,故效如桴鼓。

 

3、腰肌劳损

 

陈某,男,46岁,工人,1997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腰痛2日,连及臀及大腿部,患者1年前腰部曾扭伤过,这次由于搬抬重物劳累过度而突然发作,腰部僵硬,转侧困难。

 

查:腰4、5椎两侧有压痛点,取次髎穴(双)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min,隔10min左右,再施行1次手法,出针后再拔火罐,留15min。

 

起罐后腰痛大为减轻,腰部已无僵硬感,转侧亦较前自如。上法治疗2次,遂告愈。

 

【按】腰肌劳损为伤科常见疾病。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次髎穴为足太阳经穴又邻近腰部,取之意在疏通太阳经气,活血祛瘀,所以收效迅速。

 

》》编后语

 

次髎穴是八髎穴之一,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次髎穴的功能补益下焦,强腰利湿;又可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从本文几则医案看,针灸该穴对痛经、便秘、腰肌劳损等效果明显。

 

如果针灸不方便,也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方法是: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来源:摘自《新中医》(1998年12期)。转自“天医堂”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