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的证治


瘀血多痛,痰饮多怪。瘀血和痰饮往往是各种怪病的原因,而女性因经期出现瘀血的机会更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或为主因或为夹杂。活血化瘀是临床的一个常见法门,本文详细介绍对于瘀血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瘀血证治琐谈

作者:龚士澄

 

瘀血,指体内血液瘀滞。可以因病致瘀,如跌扑伤力,月经闭止,寒凝气滞等;亦可因瘀致病,如气机受阻,经脉堵塞,瘀热互结,甚至蓄而发狂等。其溢于经脉之外,积于组织间隙者称“恶血”;因血液循环受阻,瘀结在经脉内或器官内者,又称“蓄血”,均属瘀血范围。由于瘀血留阻原因与部位不同,表现症状颇不一致。

 

仲景论瘀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瘀血、蓄血之论述,较早将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等活血逐瘀剂用于临床。仲景诊断瘀血之指征:

 

①舌质青紫,面色晦滞,目眶黧黑者;

②少腹硬满而小便自利,或其人如狂者;

③本不腹满而自言腹满者;

④病人喜忘,大便虽坚硬而反易解,但其色发黑者。

 

只见一二证便可作瘀血论治。仲景要言不繁,揭示瘀血证治要点,开后世之法门,厥功至伟。

 

后世对血瘀论的继承和发展

 

清·王清任,治学富有创见,著书立说,少循前人之旧,惟独崇仲景、又可。所撰《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云:“伏思张仲景论伤寒,吴又可著瘟疫,皆独出心裁,并未引古经一语。”故《医林改错》书中,几十种血瘀证之描述及逐瘀活血法之运用,未尝不继承仲景之学。王氏立通窍活血汤,以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以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以治肚腹血瘀之症。对瘀血之证治范围,较仲景大为发展。

 

王氏治血瘀,证详法要而方效。至于何以为瘀,未若唐荣川言之綦详。

 

唐之《血证论》云:“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汗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此血在经络之中,虽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块也。是以能随气运行走入肠胃,吐下而出。设在经络之中即是血块,如何能走入肠胃耶……故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

 

唐氏以“瘀血攻心”、“瘀血乘肺”二证,最为危候。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见于产妇及吐衄家,即属“瘀血攻心”,以芎归失笑散,加琥珀、朱砂、血竭等品,急降其血而保其心。若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凡吐血即时毙命者,多是“瘀血乘肺”,用参苏饮(人参、苏木)保肺去瘀;肺气实者,但去其瘀,葶苈大枣汤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便治之。

 

《血证论》对纷繁百出之瘀血见证,以三焦分统外,又谓“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堵塞气之往来,则周身作痛;气与血滞,聚而成形,乃为癥瘕;郁蒸腐化,可变为吐脓、便脓、疮脓;若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痨。

 

视唐氏对瘀血之定义、病理之机转及辨证等方面,较王清任则又进一大步。

 

瘀血的辨治概要

 

古人论治瘀血,至清代大有发挥。然证诸今日,内科、外科、妇科、伤科及眼、耳、鼻等各科,所见瘀血证候之多,则远非往昔可比。而判断是否属瘀,又不限于古人舌青、便黑,硬满、喜忘之说。

 

《金匮要略》之“但欲漱水,不欲咽”,以有瘀血者不渴,而因里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血证论》则有“血渴证”。《伤寒论》以邪在少阳则往来寒热,唐容川谓瘀血在肌腠,伤荣气则恶寒,伤卫气则发热,可见寒热如疟之状。“血虚发热,证象白虎”,血瘀肌肉也“证象白虎”。缘肌肉为阳明所主,燥气与瘀血郁蒸之故也。

 

仅举数端,则知仲景尔后,对瘀血理论之发展并证候之发现,即可见一斑。

 

瘀血之在上焦:眼红口臭,视力障碍,或脱发不生,耳久聋,或颈膊胸膈顽硬刺痛。可与通窍活血汤(白芷或菖蒲代麝香),或小柴胡汤加芎、归、桃仁、大蓟等。张石顽云:“衄者,血蓄上焦,犀角地黄汤”。

 

◎瘀血之在中焦:腹痛胁痛,腰脐刺痛而觉着滞,或头疼胸痹,或瞀闷、急躁、夜不安寐等。宜血府逐瘀汤,或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张石顽云:“心下手不可近者,血蓄中焦,桃核承气汤”。

 

◎瘀血之在下焦:季胁少腹胀满刺痛,或腹部结块,以及崩漏、久泻等。以膈下逐瘀汤,或失笑散加醋军、桃仁。张石顽谓:“脐腹下肿,大便黑者,血蓄下焦也。抵当汤、丸,下瘀血汤”。

 

日常临证,我以三焦分属治瘀,其法执简驭繁,利于辨治。但从全面言,凡久病顽麻,痛不移处,局部结硬,癫狂如醉,肢体偏废,及一切手术后所遗之病痛,当属瘀证,或他因夹杂瘀血为患。

 

我的临证体会

 

治病欲辨顺逆,惟明脉证,疗瘀亦然。但瘀血若在经络脏腑之间,脉管器官之外,管气仍流通无阻,脉象即无大变,此王清任所以重症不重脉也。因瘀所致之便、尿、吐、衄等血证,脉象总以数大为难治,见芤、见革则险,芤乃气太疾,革乃亡血之象,脉见沉、涩、细、缓则易疗,以无邪热胶滞,胃气尚存,虽涉虚或淹缠周折,终可获痊。

 

瘀证之舌,看去有青紫气,其色不鲜者居多,纯青舌少见。舌上散见紫点或条片状斑者为数亦多。若瘀血在脉管脏器之外,则舌无异常表现。妇科瘀血证,舌之两旁常见紫黯色镶带;癥瘕积聚病人,舌质舌苔多不呈异样;因瘀发脱、耳聋、肢痛、失眠者,脉舌几乎正常。据个人体验,凡病之久远、固着、怪癖难以确诊而又多方不应者,即便未显瘀征,概可从瘀论治。盖瘀血为患,率多隐匿,“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说,于事实诚难尽信也。

 

上叙瘀血证脉舌,仅为一隅之见。至于选方择药,尚有赘言,即一切出血性瘀证,宜避热、燥、散、动之品,恐瘀未去而阴先伤;“气为血帅”,治瘀先理气,气调则血活,瘀滞始消,若其坚积日久,又须参以软坚;如气虚不克帅血运行,每致瘀不得散,应以益气为重;“久病必瘀”,“久病入血入络”之症,及“独处藏奸”伏匿之瘀,并宜酌加虫类搜剔。

 

活血化瘀法之运用,日益广泛。除防治心血管疾病外,对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其发生部位与病因虽有所差异,但投活血化瘀方剂俱有疗效。这是因为它们皆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循环,治多种因瘀血而起之病症。

 

|作者简介|

龚士澄(1926- ),安徽省天长县人,中医主任医师。自幼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学著作。1985年调天长县中医医院,任二病区内科主任兼县中医学会理事。著有《跛鳖斋医草》(安徽科技出版社〕、《杏林小品》(人民卫生出版社)、《临症用药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书。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当代中华诗词大辞典》等书。

 

来源:摘自《跛鳖斋医草》,龚士澄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转自“中医书友会” 第1431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