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教育二三事


01 可爱的宝宝

       6岁以下的幼儿正在快速成长中,他们非常可爱,但你可能也会发现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爱打人、坏脾气、“怕怕”、急躁、做错事不认错、娘娘腔,你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小问题。那么小孩子有这些问题是否正常,爸爸妈妈们该如何教导孩子呢? 

       罗玲老师针对小儿常见的小毛病进行逐条分析,并且给出对策。

 

女儿一学习就闹脾气

我女儿快4岁了,有时我会教她一些写写画画的知识,但是她总是写两笔就说“我不会”,再教,她就发脾气。她有时心血来潮也会自己写几下,发现写不好后,又会大发脾气。当看到同龄的小朋友会写会画时,她又很羡慕,嚷着要学。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做?

 

对于幼儿学习的指导,要把握两点:时机和方法。时机就是细心观察,尊重孩子自己成长的节奏。比如对于学写字,恰当的时机是孩子自己表现出想学写字的意愿,同时,他的手部肌肉也发展到位。当这两条都不具备时,孩子就是还没准备好,这时家长去教,就是强人所难,自然效果不好。

 

每个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先后和速度都有不同。很多幼儿3岁多只能画简单的涂鸦,能画直线、画圆,不能很好地握笔。家长这时不如多引导孩子做一些为写字而准备的活动,比如,画画、剪纸、做手工、摘菜,都能锻炼手部肌肉。而看大人写字、引导孩子观察字、跟孩子玩互相留纸条的游戏(纸条上可以画画或者随意乱写,启发孩子自己体会到字的意义——用一种符号来表达意思),都可以增强孩子的写字动机。

 

幼儿因为正在构建自我,所以自尊心极强,容易追求完美,这些都使得孩子对家长的指导和批评极容易排斥。随着逐渐长大,孩子的自我也在变得强大,他才会慢慢地有足够的心力,来接受外界的指导和建议。所以,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不应强迫孩子“虚心”,而是要讲究方法。比如“三明治沟通法”,即:先肯定,再指出可提高之处,最好展望提高后的前景。用你的支持和肯定,把指导和意见包装一下,这样不仅便于孩子接受,也可让孩子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

 

另外,在孩子做一些学习尝试时,家长最好少围观、少干预、少指导、少表露自己过多的期待,家长只负责在孩子有要求时提供支持、帮助,提供反馈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并培养孩子独立做事、对自己的事情有责任感。一个习惯对自己事情负责的孩子,就有更多空间去学习处理挫败时的情绪问题,也会更少迁怒于他人。

 

男孩“不男孩”

我是全职妈妈,我老公的工作很忙。现在儿子2岁了,几乎对爸爸没有什么感情,出门只找我牵手或抱着,在家连我洗澡他都跟着,一会都不跟爸爸玩。慢慢地我发现他的性格也很女孩化,细腻敏感爱美,胆小不敢冒险,缺乏男孩子的活泼好动,而且他只喜欢跟温柔乖巧的小女孩一起玩。如何避免他长成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很“娘”的男生?

 

父亲角色缺失是目前很普遍的情况。想要改善,首先需要妈妈爸爸一起努力,比如争取爸爸能多安排出一些时间来跟孩子相处。有时爸爸对孩子不了解,沟通起来孩子容易抵触,可以尝试全家一起玩,然后妈妈逐渐撤出。

 

平时妈妈带孩子时,不必过于呵护和细腻,可以多一些粗旷、玩闹和运动,比如,跟孩子玩抢东西、玩打仗、枕头大战、跟孩子一起在地上爬等等。另外,要找机会安排孩子跟更多人接触,比如可以跟小区里其他家长一起带孩子玩,多带孩子接触你的男性亲友,跟熟悉的保安叔叔等多一些互动……接触的人多一些,孩子观察到更多,适应力也得到锻炼,这对孩子的情感、心理发育都有好处。

 

此外,可以留心找一些能鼓励探索、勇气、坚韧等品格的故事绘本给孩子讲。很多科普、恐龙、探险故事,都是男孩的最爱。在虚构世界里,满足男孩本性中对探索和英雄形象的渴望,疏导攻击性。

 

当孩子表现出任何你认为“不男孩”的迹象时,不要责备他。你心中的不接纳情绪流露和表达出来时,孩子能感知得到。请记住:孩子最初的自信,来自父母的接纳和支持,然后,才来自他自己做事的成就感。妈妈可以暗中调整生活的安排,但不要在心里给孩子贴任何标签。

 

把“不要”挂嘴边的女儿

Q:我女儿快2岁了,最近她超级爱说“不”“我不要”之类的话。每次我跟她说什么,她都说“不”,让她吃饭、睡觉、看书,她都这么说。有时候我的话还没说完,她的“不”就已经说出口了,感觉她根本没有在听,只是下意识地回答。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要到来吗?

 

A:这么大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是完全正常的表现。家长不必为此跟孩子较劲,甚至训斥她不听话。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平时逐渐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和自主权,多尊重她的意见,多认同她的感受和情绪。给孩子空间——包括自己做决定、直接感受生活而不是听大人的叙述获得二手感受、自己承担一些后果。家长不要事事操控。孩子无非是要表达自己在长大。家长可以先说:“看来你真的是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再是小宝宝了,妈妈真高兴!”然后启发孩子思考,提出他的选择或解决办法。

 

2、家长改变说话方式,比如,多说正面语言,少否定:“吃完饭我们就可以吃这个”;把“可不可以”这样的问题,改成简单的选择问题;无需征求她意见的事就不必问她,该坚持的家长要坚定温和地坚持,要保有家长的主导掌控地位。

 

3、有时可以跟她玩说反话的游戏,通过游戏,满足她这种反抗大人意见、坚持自己主见的需求,也增加了乐趣,化解了对立情绪。

 

4、有机会跟孩子一起回顾她的成长,比如,翻看相册,讲婴儿时的故事,让她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儿子为什么如此冷漠

Q:我昨天带着儿子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我疼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可是4岁半的儿子却在一旁冷冷地看着我,毫无反应。这让我的心痛大于身体的疼痛,他这么小怎么竟如此冷漠?事后我问他每次摔倒时妈妈是怎么关心他的,他不说话。是我平时对他爱的教育不够,还是他本就是个情感冷漠的孩子?

 

A:对于孩子的行为举止,家长首先要少下结论,少评判。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当时所处阶段和状态不同,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只能细心观察,去发现事情的真实情况。在幼儿眼里,家长无比强大,他们认为家长是有力气撑起整个天的,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坚信这一点。在他们心里,家长还没走下“神坛”,所以他们很难去代入。同时他们各方面能力较弱,缺乏足够的安全感,遇事第一反应是防御心理,常常无力向外给予。所以,对于小幼儿来说,您讲的这种现象很常见。

 

平时当然要注意同理心的教育。比如,引导孩子看到他人的感受,多尝试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事情。但,这些都要在遇到具体事情时,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并且,说教的效果是有限的,说多了会适得其反。比较好的办法是,带领孩子去做事。比如,给孩子机会为家人做事,为家庭、幼儿园和所生活的社区做贡献。另外,给孩子讲相关题材的绘本故事,也是很好的办法。

00 小孩子-100

女儿也是坏脾气

Q:我的脾气比较急躁,有时对孩子会缺乏耐心。我女儿快3岁了,我发现她在发脾气时像极了我,为此我很内疚,觉得是我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她,现在我比较注意了,但是有时看女儿发脾气时我还会忍不住生气,我该怎么尽快帮孩子改正呢?

 

A:我倒是觉得,您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哭闹时,家长的平和、镇定有两层作用:帮助孩子冷静平复下来;给孩子一个情绪管理的好榜样。

 

情绪源于认知。孩子闹时,家长要做到能保存平静,是基于家长对孩子有这样的认识:“她是个孩子,大脑神经尚在发育,情绪控制能力很弱,她有情绪不知可以怎样表达出来,我相信她会逐渐成长起来,学会理性表达,我相信,每一次哭闹都是我俩学习管理情绪的好机会!”而且,偷偷告诉您一个秘密:其实很多孩子到4岁以后情绪就会稳定多了。

 

当您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时,你就会更理解她,就会更有耐心。家长的理解和接纳,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来源——被理解,她就会更有安全感,能更大胆表达,能协商合作。家长的催促、训斥和威胁,都只能使得孩子更快地陷入绝望,触到底线——发作、哭闹。

 

所以,我建议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情绪管理知识,比如:识别情绪、怎样疏导负面情绪、怎样宣泄、怎样多品味美好、多关注正面、冥想禅修……家长提高了,才可以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

 

“怕怕”儿子怎么办

Q:儿子的幼儿园组织去看木偶剧,小朋友们都看得认真又投入,可我儿子却从一开始就哭,一会说怕黑,一会说里面有坏人,平时他看故事书时也是如此,书里不能有长相丑陋可怕的角色,也不能有坏角色。他今年3岁2个月,身边的小朋友没有像他这样的,他是怎么回事?

 

A:每个孩子性格不同,这里有至少一半是先天决定的,所以,对孩子的性格,首先要接纳。比如,有的幼儿语言和思维发育早、性格内向,很容易对事情考虑过多,一点小事就会被他们放大,就导致害怕较多。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要贴上“胆小”的标签,因为这只能使他越发认同这个标签。

 

其次,家长要有平常心。敏感的孩子也有他的优势:更有安全意识、思考有深度、想象力更丰富、很多艺术家文学家心理学家小时候都是这样的性格。所有的孩子,都只是从自己先天性格出发,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走向:敏感内向的孩子,学着放开、大胆;外向大胆的孩子,学着收敛、拓展深度。

 

该如何帮助他呢?建议您大体上顺从他的要求,不强迫他,偶尔可以略微挑战一下他的尺度。比如绘本,如果故事内容温馨有爱,有时孩子会接受形象上的夸张。另外,孩子在成长,他的能力在提高,同样的东西,过一段再尝试,又会有不同结果。

 

此外,在平时跟这类孩子的互动中,家长不必太细腻,可多一些玩闹玩笑、粗犷风格;多给孩子机会跟不同家人、外人和小朋友接触;多带孩子做户外体育运动;做能刺激身体感官的活动,比如游泳、玩沙子、玩水、做陶艺、种花种菜、多接触大自然。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更全面地发展。

 

不必过于担心,要相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在这方面会越来越好的。

 

做错了就急躁的女儿

Q:5岁的女儿每次做错了事或者答错了题,我和她爸爸帮助提醒她时她就会气急败坏地嚷:“你别管我!”并且赌气不理我们。我们已经很注意语气和态度了,她还是这样。这是怎么回事?

 

A:3至5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常常高估自己,认为自己能做到超出能力的那些事情。这种高估有利于他们学习新东西、大胆尝试。当他们实际没有做到或做好时,他们自然就会感到意外、懊恼、沮丧,所以你女儿的反应不足为奇。

 

那么该如何帮助她呢?

 

1、可采用“三明治沟通法”,即:先肯定她做到做好的地方,然后指出哪里可以稍微改进一下,最后展望可以达成的好结果。

2、提醒或指导时,跟孩子站在一个立场、从帮她的正面角度去说,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去批评。

3、很多事情交给孩子独自去做,家长少去围观、追问、催促、评价结果。我们不必对每处细节都纠正,很多小错误,是孩子可以在以后的尝试中自己发现、自己改正的,家长干预太多,孩子就失去自己探索发现的机会了。

4、把大任务拆开,给他稍努力就能做到的事。

5、跟孩子一起为错误失误欢呼喝彩:“看来我们要有巨大进步了!”。平时家长自己犯错时,也不要发脾气,可以用自嘲、戏剧化夸张,演示接纳态度。

6、找一些情绪表达和管理的相关绘本、童书跟孩子一起阅读,用故事力影响她。

 

放心吧,这不是缺点,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相信只要家长做的不是很糟,心里淡定,每个孩子都会逐渐超越出来的。

 

从不认错的儿子

Q:我儿子4岁了,脾气特别拧,每次犯了错明明知道错了也从不认错,不是用大哭大闹来抵赖就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我错了”这句话我们从没听他说过,而且他生起气来可以好几个小时不理人,最后还得我们主动跟他说话,真让人束手无策!

 

A: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家长不必强迫孩子认错。认错跟谦让、分享、谦虚等等一样,需要发自内心才是有效的,越强迫,越会适得其反。我们的目的不是抓住孩子的错,而是让他学到可以怎样去做,帮助他成长。

 

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做错时,先表示理解。家长的这种共情,往往反倒会激发孩子真诚的内疚心理,这是他真心懊悔或认错的基础。这时,无论他嘴上说或不说,他心里有这份内疚和懊悔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对4岁的幼儿,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效果不好,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怎样去做。这样从正面去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没有抵触情绪。最关键的是,可以培养遇事向前看、积极总结教训并寻找解决办法的正向思维习惯。

 

如果过多逼迫孩子认错,容易让孩子有自责、悲观心理。您希望孩子以后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您现在就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他的错误和失败。比如,不害怕错误和失败,不停留于自责、埋怨和沮丧,而是积极总结教训、努力下次做的更好。

 

好多家长逼孩子认错,目的是为了培养责任感。其实,只要让孩子接受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就可以了。比如,把东西都弄地上了,家长态度平和地鼓励他自己收拾就行。冒犯了家人,可以跟他讲讲对方有什么感受,然后让他自己想办法补偿。如果家长遇事能够这样理性沟通、从正面去引导、多关注教训收获和解决补偿办法,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做好情绪管理,并学到应对错误和失败的做法。

 

一两岁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Q:儿子1岁多了,已经会自己到处走去找小朋友玩,烦恼也随之而来。我发现他的攻击性特别强,经常先动手打别的小孩,抢人家的玩具,抓人或推人,弄得小孩家长都不敢让孩子跟我儿子一起玩。我们也反复教他该如何表达情绪,但还是如此,这难道是他的天性吗?该怎么教育呢?

 

A:一两岁的幼儿如果特别爱打人,可参考“北京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霞医生的建议:“训练孩子拍球、爬山、玩土、玩水,不要弹跳,用毛巾被把孩子裹起来压压,用大塑料球压孩子,用吊网把孩子吊起来摇”。

 

此外,父母要多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教给他各种情况都可以怎样用手势或语言去表达。平时随时告诉孩子各种界限也很重要。比如,用别人的东西要征求对方同意等等,只要能听懂话,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这些。

 

另外,家长看得紧一些,在他冒犯别人时,家长要及时把孩子抱开,这样孩子可以明白这样的做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有些孩子打人是因为自己对人多的交往环境缺乏安全感,平时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看到大家互相帮助、友爱的一面,让他感到其他小朋友和家长都是很友好的。有的孩子天生是运动型的孩子,他们喜欢肢体接触、碰撞,表现出来就是推、打。家长可以一方面带孩子做消耗体力的运动,同时也给孩子机会玩一些需要专注的游戏,比如积木、拼图、找不同等等。

 

|作者简介|

罗玲,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当归中医学堂特邀讲师。

 

来源:罗玲的空间/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