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多阳虚 夏治更养阳


00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想必大家现在都不陌生这个词。“冬病夏治”与其谈是治病,不如说是预防更为确切。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和调阴阳,使阴平阳秘,自然可以有病祛病,无病延年。今年夏天已经到了,快和小编一起赶走“冬病”。

 

中医药防治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历史十分悠久,不仅有许多著名方剂流传至今,更有一些外治法也传承下来,在临床应用中另辟蹊径,发挥着独特疗效、散发着远古幽香。“冬病夏治”就是其中一种。

 

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病等。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药物易于吸收的夏季,采用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拔药罐等综合疗法,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从而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缓则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夏治”。

 

以夏季之“阳”助养人体之“阳”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阳气在我们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近年来因为自然气候的改变,环境的污染,抗菌素,激素的滥用,空调的普及以及贪凉饮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在戕害着人体的阳气,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冬病夏治”就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散寒,拔除体内沉痼,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01 阴阳

 

三伏阳气最盛宜治冬病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在三伏,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人体肌肤腠理开泄较为完全,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其理论依据源于“伏者,金气伏藏之日”。意为肺脏气血在三伏之日尤为通畅。现代研究证实,“三伏”为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最为开放之季,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因此,此时予以药物治疗,易于深达脏腑,故为治疗肺部慢性疾病的最佳时机。

       目前,“冬病夏治”最为通行的方法是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是选用一些温阳补肾的药物在三伏天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注射和敷贴,从而达到预防、治疗“冬病”的目的。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陈汉平指出,穴位注射和敷贴不仅仅是针刺穴位作用与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而是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药物某些副反应,使药物的作用呈几何式的放大,起到既发挥温阳补肾止咳平喘的作用,又增强针刺穴位之效应。许多哮喘、慢支、慢性咳嗽和体虚感冒等患者通过该疗法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有的患者发病次数减少,或发作程度减轻,有的患者激素用量减少,甚至完全撤除了激素,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冬病夏治”由于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疗效较好,长期以来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不过我们应该警惕,冬病夏治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冬病夏治也不是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可以,冬病夏治有它自己一定的适应症,所以小编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作者简介︱

倪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西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1986年至1989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方剂学家陈潮祖教授和伤寒学家陈治恒教授,1996年至1999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呼吸病专家吴银根教授,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内科工作至今。

 

来源:转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微信号 /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