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炎热的夏日被认为正式划上句号。关于处暑,昨日的“二十四节气——处暑”中已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其来历和习俗。今天小编想在此基础之上再和大家聊聊关于处暑之后,也就是初秋时日养生方面您仍需主要的一些地方和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
“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被认为是代表天气由热到冷交替的转折点。处暑后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这个时候,人应该如何养生呢?
一味“降火”,反而会引火烧身
小张最近吃东西没太注意,结果上火了,脸上冒痘痘,肚子还很不舒服。他自己到药店里买了些清热祛火的药,但是吃了三天后,反而开始拉肚子了。
像小张这样的病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其实,上火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内火旺盛引起的上火,这时可以吃些清热、滋阴的药物。
二要注意的是,食积也会上火,有些人因为脾胃本身比较虚弱,吃的食物没有好好消化,结果积存在胃中化成火。
大家都知道,凉性的药物才能克火克热。这时候有些人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弱,再吃些凉性的药物,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弱,不仅没有祛火,反而使脾胃更加受伤,拉肚子也就很正常了。
处暑过后,秋天马上要到来,天气会干燥多风,很容易出现上火。上火的时候,如果还伴有肚子胀、舌红、口臭等,最好还是到中医院去看一下,在医生的指导下兼用神曲、麦芽、砂仁等健脾的药物为好。
天气转凉,防寒有窍门
处暑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最近大家都明显感觉到,晚上不盖条毛巾被已经不行了。其实这时候白天仍然很热,“秋老虎”会开始发威,但是晚上却很凉爽,昼夜的温差也比较大。大家要注意,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再像夏天一样,门窗大开,最好关上窗户,还要盖上薄被,以防夜里受凉伤及脾胃。
另外,有句养生谚语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秋季应肺,多吃时令水果
根据中医上的说法,肺脏应秋,所以秋天人的肺气比较旺盛。而“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因此,秋天饮食可以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酸性的食物,而秋天的很多时令水果都有这些作用,如梨、山楂、葡萄、百合、冬瓜、大枣等。同时,要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如花椒、桂皮、生姜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燥生火。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
“处暑养生应安静性情,早睡早起。”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时至处暑,虽然白天天气仍然炎热,但早晚已有凉意,秋燥也逐渐明显,此时养生也要适当调整。
处暑应重视精神调养。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在起居调养方面,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运动饮食养生正当时
“处暑后,气候宜人,适宜户外运动。”但处暑后运动量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
在《遵生八笺》就有每日寅时(凌晨3-5点),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可以看出古人也重视处暑后的运动养生。简单易行的运动很多,要因人而异,比如可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处暑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建议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
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为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处暑之后如何解除秋乏
一要保证充足睡眠。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要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这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因为老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古代养生家认为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解秋乏还可以通过饮食来调整。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
还有就是加强锻炼。锻炼以早晚为好。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这样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注意养阴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燥”为秋天的主气,而燥最易伤阴。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
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
第二、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湖畔、公园,接接“地气”。
第三、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所以秋季锻炼要适度,避免大汗淋漓。
注意防燥
秋天雨水少,天气干燥,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脏腑为肺,因此,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燥易伤肺,肺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咳嗽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此外,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所以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比如适量的喝些淡茶、豆浆,食用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老毛病”易复发
不少关节炎患者因为立秋过后不注意保暖,还经常吹空调、吹电扇,结果导致旧病复发。此外,像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老毛病”,在这个阶段复发的概率也很高。老毛病易复发除了慢性顽疾外,像秋后腹泻、胃炎和肠炎等,在这个季节,稍不注意,也很容易发作,而且久治难愈。另外,老人在这个多变的季节里,也容易感冒、发热。因此,专家提醒,在立秋过后,每日早晚的温差较大,老年人在入秋后更要特别注意保健防病。除此之外,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发作,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除了要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之外,在平时也要多做一些运动。
夏秋更迭之际也正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中老年人不要让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要吃过多的冷饮料,不要用冷水洗澡、洗脚;夏天时很多人喜欢开空调睡觉,但立秋以后的睡眠,要特别避免受凉气侵袭,晚上睡觉温度低时,要注意保暖。老年人起床动作宜缓慢,做到“三个半分钟”:起床前伸个懒腰床上坐半分钟、床沿坐半分钟、下床站立半分钟,然后洗脸、刷牙,适量饮水。
季节时令的变化永远那么快,从不会等机体准备好后再变化,需要我们自身去适应这个时节和环境。处暑已过,秋分将至,此后天气将逐步转凉,养生虽是一辈子的生活,但在冷热交替的视界显得尤为重要,以上这些注意事项您是否已经开始留心了呢?
来源:三九养生堂、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