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养生,要跟着月亮走


00 养生跟着月亮走

      月亮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最密切。月相每隔7天变化一次,即晦日、朔日、弦日和望日。而7这个数字又伴随女性一生——女孩7岁左右长牙,14岁左右月经初潮,此后每28天行经一次,孕后126天左右出现胎动,280天左右可以分娩,35岁以后胃经衰退皱纹产生……所有这些数字都是“7”的倍数。女性养生,应遵循阴阳天地之规律,不妨跟着月亮走,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好结果!

 

       《黄帝内经》对月亮与人的关系有深刻地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盛,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它告诉我们,人在月圆的时候气血较为充盈;在月缺的时候则气血较为亏虚。这就是祖国传统文化对月亮和养生之间关系的系统论述。

 

中国人的“月亮情节”

       月相一般分为朔月、弦月、望月和晦月。每月的初一,这一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虽然看不见月亮,但阳机已经启动,天地间充塞的是“一阳之气”。到月圆之时,阳气最为隆盛。而月为“水气之精”,月相的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人体气血盛衰的变化。

       自古以来,月亮几乎成为文人墨客吟诵诗词的灵感源泉。从唱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上古先人,到吟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宋代大文豪,再到唱着“月亮走,我也走”的现代人,月光似乎已穿越时空,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上落下深深的烙印。

       为何中国人有如此浓厚的月亮情节呢?中国文化是建立在阴阳基础之上的。从阴阳的角度来讲,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管日叫“太阳”,《说文解字》对“太”的解释为“一曰大也,通也”。《广雅》则认为“以为形容未尽, 则作太”,也就是说大到无穷尽,就是太。比如“太极”“太清”“太子”等。“太阳”就形容它是阳的极至。那么与之相对应,阴的极至就是月亮了,所以月亮又叫“太阴”。古代神话中,司掌月亮的神就被称为“太阴星君”。

       中医是天、地、人的学问。它认为人是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也就是说,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尤以日月对人体的影响最大。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就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而太阳的运行,决定着人体阳气盛衰。所以才流行一句话:“养生跟着太阳走。”光有阳不行,还得有阴。阴力和阳力是协调的,在阴阳的共同作用下,生命体才能健康的成长。

 

女性月经与月亮的关系

       月亮对人体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它影响着人体阴液的运行。精、血、津、液等各种体液,在中医中通称为“阴液”。月亮为“太阴”,所以对阴液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点,在女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女人有月经。关于月经,《景岳全书》曾有很详细的论述:“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叁旬而一盈,经以叁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女人月经周期准确地说应该是28 天,这正好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古人计算时间跟现代人不同,现在我们用的是阳历,又叫“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计时的。

       古人用的是农历,以月亮一个圆缺的周期为一个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因为月亮又称作“太阴”,所以民间又把农历称为“阴历”。到现在人们说农历也是说“几月初几”,原因就在于此。月亮对水分的吸引力很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月圆时,是地球上潮汐生成的能量最强的时间;与之相对应,人体气血此时也是最充盈的时候,肌肉壮实,皮肤腠理紧密,毛发坚韧,身体进入最佳的状态。这个时候,就算遇到贼风的侵袭,也是浅而不深,对身体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月缺时,是地球上潮汐最弱的时候,此时人的气血也由实转虚,体表的卫气少,腠理开泄,此时身体的抵抗力也是最弱的。休克和衰竭的病人常在月黑之夜死亡,也是这个原因。关于这一点,《素问·八正神明论》也有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与此同时,月经也会随着气血的盛衰出现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妇女在满月的夜晚月经来潮,出血量比往常有所增加,在月亏的情况下来月经,出血量比往常减少。而养生时抓住月缺月圆的规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朔月充斥着“一阳之气”

       月相一般分为朔月、弦月、望月和晦月。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日,这一天的月亮称为朔月。《说文解字》对“朔”的解释是:“月一日始苏也”。朔月时,月亮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且和太阳同时出没,所以天空中是看不见月亮的。虽然看不见月亮,但它的阳机已经启动。它和晦月不一样,晦月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小月的二十九。这天也是看不见月亮的,但这时是“阳之终”,也就是阳气收敛到了极致。收敛到了尽头就会“长”,这时就成朔月了。

       从阴阳的角度来讲,朔月是一阳生的时候,用十二消息卦来表示是复卦。此时天地间充塞的是“一阳之气”。一阳之气是少阳,它生机大,也很温和,所以是非常宝贵的阳气。比如我们熬粥时要用小火,不能用大火,因为大火容易让水蒸发掉,把粥给熬焦。而用小火那种温暖之气熬粥是最恰当的,这个小火其实就是“一阳之气”,这种气无论是对血液还是水液都非常的好。把少阳之气养好,就可以给脏腑、组织细胞、神经系统等提供充分的营养。

       一阳之气如何养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打坐。打坐是一种静功,静养阴,阴生则阳长。这就好比我们睡“子午觉”一样,在阴阳转化的那个阶段要保持静态,以使阴阳平稳地转化。说到打坐,让你每天都做的话,可能很少有人做到。每个月打坐一次,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坐多久呢?一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很多的养生家对于打坐的姿势要求很严格,其实我觉得随意就好,关键是将心放空,也就是做到心静,这样真气才能流通。还有,这个“坐”得是盘坐,你坐在椅子、凳子上是不行的,为何要求“盘”呢?因为这样可以将下焦的气给锁住。单腿盘、双腿盘都可以。你别看这个动作简单,它的效果却比吃老山参、燕窝、冬虫夏草的效果要好。因为它是在“盗”天地之气。如果你不能盗得天地之气,那你的“一阳之气”就会为天地所“盗”,在这个环境当中,要么你“盗”它,要么它“盗”你。

       从饮食上来讲,朔月时要少吃寒凉的食物,如香蕉、西瓜、梨、苦瓜、绿豆、鸭肉、河蟹等,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可以多吃荔枝、龙眼、桃子、大枣、韭菜、南瓜、蒜苗、大蒜、大葱、羊肉、狗肉等温性的食物。这个时候可适当进补,比如有补气生血效果的当归黄芪鸡汤。

01 当归黄芪鸡汤

       朔月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西方天空渐渐现出一弯月牙,称为“新月”。随着月亮渐渐变大,五六天后成了半圆形,这个期间的月相称为“上弦”。再继续扩大,到了十四、十五、十六,就成了满月。满月又称“望月”。《康熙字典》引《释名》:“望,月满之名也。”又引《左传·桓三年疏》:“望,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月属阴,月满了是不是意味着阴气满呢?不是,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阳气满。《周易参同契》就说:“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乾的卦象为 ,是纯阳卦,说明月满时也正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与之相应的,人体的气血在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变化。血为阴,阴主静,是什么因素能使这个阴静下的东西升涨起来呢?那就是阳。阳主动主升,靠阳气的鼓动作用,血才得以奔流,一流就会产生脉。

 

中医号脉的用意

       为什么中医总给人号脉呢?就因为脉是人体气血阴阳的一个体现,通过号脉就可以了解阴阳。《黄帝内经》有言:“脉以候阴阳。”大家看“脉”这个字,它由“月”跟“永”构成。月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作“肉”解,再一个就是月亮。《说文解字》释月为“太阴之精”,《淮南子.天文训》则说:“水气之精者为月。”也就是说,月为水气之精凝结而成。“永”的本意是长,在自然里,与“长”匹配的自然是江河了。《说文解字》就说:“永长也,象水聑理之长。”所以“脉”的意思就是,体内像江河样的水之精,自然就是指气血了。月圆时阳气最盛,地球上的水月受到影响,也会很盛。像钱塘江潮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十六月亮最大、最亮的时候。与此相应,月圆时也是人体气血最盛的时候。天空出现满月时,人的精神会特别舒畅,感觉精神特足,就因为此时是人体机能最好的时候。

       但是阳气如果升发太过的话,血气就会上浮,这个时候人就会感到烦躁,有高血压及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出血症状的人此刻也有可能会加重。所以此时养生应以滋阴为主,可用手按压脚底的涌泉穴。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它是肾经的井穴,《黄帝内经》就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也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泉水,从此处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月圆之时按摩这个穴位,就可以将过亢的阳收敛一下,特别是有以上不适症状的患者。

02 涌泉

       从饮食上来说,此时可以吃一些梨、百合、白菜、鸡蛋、鸭肉等有滋阴效果的饮食。辛辣刺激或过于温补的食物就不要吃了。另外,此期间不宜进补,月圆进补,会使“血气洋溢”,加重本身的阳亢之症。从饮食上来说,此时可以吃一些梨、百合、白菜、鸡蛋、鸭肉等有滋阴效果的饮食。辛辣刺激或过于温补的食物就不要吃了。另外,此期间不宜进补,月圆进补,会使“血气洋溢”,加重本身的阳亢之症。

       “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思,还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只有通晓天地,顺应自然,才能借天地之力,乐享天年!

 

》》编后语 

       由此看来,“养生也要跟着月亮走”的观点不仅中医有理论依据,现代医学研究也有记载。按照人体健康和疾病与月亮盈亏的关系,在疾病发生和加剧的时间之前或期间,应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情绪变化,还可进行非药物疗法,如动作轻缓的瑜伽,或进行适当的中医调理和治疗,就能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目的!

 

︱作者简介︱

吴大真,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保健协会科普教育分会会长,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药学会原秘书长,《中国医药报》原社长、总编。

 

来源:《健康人生》- 2015年3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