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在中医学称之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毒”,是指一些热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导致。“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
孩子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具有“行气未充”的特点,更易受到春季气候潮湿多变的侵袭,今天这篇文章运用中医疗法来彻底去除宝宝的湿疹! |
每年春季,皮肤科小儿湿疹患者会明显增多。为什么孩子在春天更易得湿疹?那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变,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再加上小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对各种刺激因素较敏感,因此更容易诱发湿疹。
何为小儿湿疹?
小儿湿疹俗称“奶癣”,是小儿最常见的过敏皮肤病。奶癣为病名,为小儿特有的一种湿疮,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又名胎疮、胎癣、乳癣。中医认为此病是胎毒未清,风、湿、热蕴结于皮肤所致,为禀性不耐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有时可延及其他部位。
其症初起形如粟米,散在或密集,疹色红赤,搔起白屑,其形如癣,无流水,称干,偏于风热盛。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则延及遍体,称湿,偏于湿热重。
儿童湿疹比其他儿童哮喘、慢性鼻炎的发病率高。小儿湿疹除了会引发皮肤粗糙、瘙痒、皮疹、水疱、流水、结痂;有些还会伴随慢性鼻炎和哮喘,若不及时治疗,不仅有损患儿的外貌美观;还会影响小儿睡眠,甚至进一步影响其生长发育。
湿疹的表现
常见症状:皮肤粗糙、瘙痒、皮疹、水疱、流水、结痂。
出现部位:湿疹多长在头面部、颈背和四肢
形状特征:刚开始为米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以后逐渐增多,并伴有小水疱。水疱破溃后有黄白色浆液渗出,局部皮肤出现潮红。长在头皮上的湿疹,多糜烂流水……
宝宝感觉:湿疹痒得厉害,所以宝宝经常烦躁不安,不断搓擦搔抓,容易出血,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脓疤或脓痂。
宝宝出湿疹的原因
天生的过敏体质:湿疹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宝宝天生就是过敏体质,多数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引起这类宝宝皮肤过敏而发生湿疹,如牛奶、鸡蛋、鱼、肉、虾米、螃蟹等。
后天因素的刺激:吸入空气中的化学性粉尘、气雾、霉菌孢子、植物的花粉、植物挥发物、尘螨、羽毛、动物皮毛碎屑等,也会刺激宝宝而引起过敏。
衣物、日用品的原因:宝宝穿的毛织品、絮有羊毛绒的被子、装有动物毛绒的枕头、衣物上的染料和母亲的有色衣服等,都可能是引起宝宝过敏的原因。如果宝宝穿得太厚、穿的衣服质地过粗、吃得过饱、室温太高等也可使湿疹情况加重。
其他原因:如,有些患儿家族中往往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异性皮炎等。此外,当宝宝出现消化不良、喂养过度、大便干结、腹泻等情况时,也可诱发湿疹。
三管齐下治疗小儿湿疹
小儿得了湿疹后,首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儿情况,精心选方用药辨症内调;结合特制外用药膏及中药药浴,直接作用于皮肤控制病情;同时悉心指导患儿家属日常生活管理,以避免复发。对于不能服药的小儿湿疹患者,采用外治法及饮食调养,达到有效治愈。
◎中医内治
胎热证—婴儿期
面部红斑、小丘疹水疱、渗出。渗液干燥后橘黄色痂皮,舌质红,苔少,指纹紫色。
治法:清心导赤,护阴止痒。
湿热症—儿童期
主要在四肢、腘窝、肘窝见红斑,上有针头大小的丘疹、小疱,部分融合成片,自觉痒重,搔抓后渗血或渗液,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止痒。抗敏灵冲剂有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作用;稍大一点的幼儿,还可用湿疹汤煎剂。
◎中药外治
中药湿敷法(冷湿敷)
药液不加热,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中药,煎汁过滤,以4-5层纱布敷于患处。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适用于潮红、肿胀、糜烂皮损。
涂药法
用自制的紫草油、中药Ⅰ号、中药Ⅱ号中药油剂涂于患处,以收敛、止痒,适用于亚急性湿疹及小的糜烂面。
中药保留灌肠法
将中药液从肛门灌入大肠,不受吞咽功能限制,吸收快,药效迅速。1岁以内药液20毫升;1-3岁30毫升。灌肠的动作要轻缓,留置时间30分钟,每日1-2次。
喷雾法
用雾化器雾化后,将中药液喷到皮损处以达到治疗目的,无机械刺激,但要注意保护眼睛。
◎日常起居
宝宝得了湿疹,妈妈切忌用热水去清洗湿疹部位,也不要用洗面奶和沐浴露等刺激性护肤品去给孩子洗脸洗身体。如果宝宝实在是痒得受不了,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消炎止痒的药物,切忌用偏方或自行用止痒消炎药。
饮食方面,不要给宝宝吃辛辣和腥味食物,穿着方面不要穿化纤衣料,穿棉质衣服最好。要躲避冷风,夏季不要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