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所藏之神


00 神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五脏所藏的精气,即是”五神”化生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而刚柔相济。具体该怎么理解这五脏所藏之神? 

01 春

      “神、魂、魄、意、志”五脏所藏之神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尤其是认知、思维、意志过程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下面依次对其各自的含义进行分析。

 

 

      《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然就五脏并列主神而言,其中心藏神,大多医家认为此神当指精神心理活动之统称或总括。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

 

      “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这是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中国古代哲学心的观念而得出的认识。但是若把五脏并列而主神志,神、魂、魄、意、志并列而言,再以此神统括魂、魄、意、志,似不甚妥当。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即把感知过程、记忆过程及意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归属于心。感知觉,一方面需各感官参与而分归各个脏腑所主,另一方面则需在感觉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与记忆加工推理而为知觉,而此正归属于心。

 

      “忆”,包括记与忆。记,是识别记住事物;忆,是把记住的事物重现。一方面,中医学称“心之所忆”,即把记与忆归属于心,同时又认为“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意”,将之又归于脾,可见记忆需众多脏腑参与,正如《灵枢·大惑论》在谈及记忆病证时所言:“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

 

      “心有所忆谓之意”,说明心有主意之功。而此意则有注意与意念产生之义项,前者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后者是在感知觉、记忆与注意基础上进行简单思维活动的结果。心主任物、记忆、注意而有产生意念之功,而这些又是人体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故心的功能已渗透于其他“四神”之中,作为其基础与前提,故五脏并列而言,心仅言神而不言其具体,应该说这是言“心主神”的原因之一。

 

      另外,心属火,《白虎通义·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五行大义》也将火行的主要意义理解为变化、活动。而神的一大特性就是事物玄妙而神奇、变化而莫测,故后世称“神乃火气之精”而将神这一名称归于火、归于心。

 

魂、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觉之功用。另外,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论,以形气阴阳动静分魂魄,则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魂气而魄形。故《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说明魄是与身俱来且以形体为基础的;而魂则是建立在神气活动基础上的,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是活跃的。故一般认为,与身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偏于抑郁的、被动的为魄,如新生儿啼哭、嘴触及乳头吮吸等非条件反射性动作和四肢运动、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知觉及记忆等,但常常受魂的激发而发挥功能;后天发展而成的、较高级的、偏于兴奋的、主动的为魂,类似于今人所说的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但受自觉、主动意识心神的支配。

 

      另外,就日常生活“魂不守舍”现象而言,魂又有“注意”之性质。因此,就心神、魂、魄三者而言,当理解为心神支配魂,魂激发魄。至于魂魄与五行五脏的关系,《内经》认为“肝藏魂”、“肺藏魄”,木行为春,主动、主生机、兴奋;金行为秋,主静、主禁制、肃杀,可以说二者分别代表了魂、魄的某些特性,故将之分属木与金、肝与肺。

 

      此外,中医学还将魂与人之睡眠联系起来,认为魂安藏则寐,魂不藏则失眠或出现多梦、梦游等现象。

 

 

      一指注意,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二指记忆与意念的产生,如《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三指测度,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意之训为测度。”

 

      另外,《内经》既言“脾藏意”,又言“脾在志为思”,故有人认为意的另一层意思通“思”,即思考、思虑。也正因为脾主思虑,智虑出焉,所以《难经·四十二难》称“脾藏意与智”,《素问遗篇·刺法论》称“脾为谏议之官。”土主孕育、培植,以稼穑为性,脾位中央,为孤脏以灌四傍,故脾属土。

 

      注意虽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且伴随人的各种精神心理活动始终,因为有了注意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事物,同时摆脱在当时不具重要性的其余事物的干扰,所以任何心理活动过程总是由于注意指向它所反映的事物才能产生,正如土养万物一般。

 

      记忆,是人思维、想象、意志过程的基础,犹如土为万物之母一般。而思考、思虑、测度,则是人思维过程、想象与意志过程的关键之处。思维过程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想象则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思考对象,属抽象思维活动的继续,使人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而意志则由采取决定与执行决定两阶段心理活动组成,其中“意之所存”属前者,而“存变”、“远虑”、“因虑处物”则属后者。可见思维、想象、意志过程均以思考、思虑、测度为其重要环节,这一点又正如土居五方之中央、四时之中间、五行次序与方位之中央,如脾为调节人体五脏气机之枢纽之一般,故属土气,归属于脾。

 

 

      志有广义、狭义之不同。广义之“志”当与“神”相似,如古之“五志”、“六志”之说,是情志活动等的总括。狭义之“志”,即指有着明确目标的意向性心理过程,亦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动机与意志。

 

      神、魂、魄、意、志并列而言,其“志”当指狭义之“志”。据隋·萧吉《五行大义》,水行的主要意义为藏伏、终结,而志则为人的思维过程终结进而形成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一目标靠自觉地确立,含有藏伏之性,故具备藏伏、终结之水行特征。肾主冬主藏,为春季升发之基础,志意的确定也是人们具体完成一种事情活动的前提,故曰肾藏志。另外,《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即把伎巧之智也归属于肾,而这种认识则与肾主骨生髓、髓藏于脑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某一精神症状的产生非常复杂,往往是多种神志活动异常的共同表现,难以用神、魂、魄、意、志进行分类归属。由此可知,以五行划分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为五神,亦存在不足,仅重视了其整体性一面,而忽略了五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仅注重其表面的某些特性,而忽视了五神各自内涵的规定,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 作者介绍 |

翟双庆,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 工作领域:《内经》教学与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医临床门诊,中医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等。研究方向:《内经》藏象理论研究;《内经》五脏藏神研究;《内经》理论体系研究;《内经》体质研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2-5-1第005版),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