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脏腑之“应”


00 天人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同样把五脏看成一个整体,与外界五行一样相生相成。

 天人相应

 

         对于应,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医,首先会把目光投向天地自然。阴阳相应在天地间的最基本模式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天地阴阳交感。然则天气清轻属阳,位上;地气重浊属阴,位下。那么,地气是如何上升为云,而天气又如何转降为雨呢?此蕴阴阳互藏与互引之机。

 

         地气在下属阴,其之所以能升,一是因为地中之热对地阴的蒸腾,犹如太极图中黑鱼中之白眼-阴中之阳的作用;二是天阳下晒同样可蒸发地阴化气上升;三是基于异性相吸,天阳与地阴相需相吸,引地阴而上达。

 

         地阴之气上腾于天后,聚化为积雨云。云中蕴雨,即如太极图中白鱼中之黑眼-阳中之阴,蕴雨越多,阴的比例就越大,自然就有下降的趋势。兼之地阴与天阳异性间的相需相吸,引天阳(实质是天阳中的阴)而下降而为雨。

 

         《素同·天元正纪大论》对天地阴阳上下相“应”有更详细的描述:“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人与天地相应,脾气上升、肾中精气气化上行尤如地水之气上升,此“地气上为云”,其上升到动力主要就是自身所蕴的脾、肾之阳-阴中之阳。心阳下温,则如天阳下晒蒸阴上腾。“地气上为云”后,升极当降,则肺之肃降,气水如霖而洒,即“天气下为雨”。

 

五脏一体,相互呼应

00 应

         脏腑关系亦无不相应:五脏各具不同的功能及生理特性:心藏神、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为阳脏而通明;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为阳中之少阴,主宣发肃降;脾……;肝……;肾……等。每一脏在发挥自身功能或显示自身特性时,可影响其它脏腑功能。如肝主疏泄,可促进脾胃纳运;可促进胆汁排泄;可影响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肝升肺降,可协调气机升降;可调畅情志以助心主神志。同时,每一脏亦要得到其他脏腑的配合与制约。如脾主运化,需要肾阳与心阳的上下温煦,需要肝之疏泄以使健运与生升,需要肺之宣肃以助水谷精气的布散。

 

       所以五脏的任何一种生理功能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各脏腑密切配合。这种彼此间的相互助长、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五脏一体,相互呼应,整体意义上的藏象系统。

 

︱作者简介︱

潘毅,1956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1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

 

来源:潘毅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