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应用中药代茶饮经验辑要


00 薄荷茶

        中药代茶饮是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煮中草药取汁,频频饮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剂型。中药代茶可以防治疾病、病后调理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本文介绍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单兆伟老师常用之“加味连苏饮”、“益气养阴代茶方”、“口瘅方”、“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代茶方”、“面部痤疮代茶方”,从药物组成、功效、适用范围、加减化裁等方面总结其用药经验,以飨同道。看看哪一杯适合你!

          单兆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早期拜师于孟河医派名医马培之再传弟子张泽生门下,从师20余年,尽得薪传。孟河医派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用药醇正、轻灵平淡是孟河医派学术特色之一。单老师作为孟河传人,继承孟河学术思想,传承其用药特色,用药多为轻清之品,且每获良效。现对其运用中药代茶饮治疗疾病之经验总结如下。

 

中药代茶饮历史渊源

 

          中药代茶饮历史悠久,在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葜叶,皆宜人。”唐代王焘所撰《外台秘要》第三十一卷载有“代茶新饮方”,该方由黄芪、通草、茯苓、干姜、干葛、桑白皮、鼠粘根、生干地黄、枸杞根、忍冬、薏苡仁、菝葜、麦冬、萎蕤等药组成。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首次记载“药茶”一词,载录有八种药茶,治疗范围涉及伤寒、泻痢、肠风等。代茶饮即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煮中草药取汁,频频饮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剂型。代茶饮之法在《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服用方法中已有所体现:“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删补名医方论》进一步解释为:“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

 

          孟河医派素以用药轻灵和缓为特色,因脾胃为后天之本,用药不可过重,以防损伤正气。单老师作为孟河传人,深刻领悟其旨,用药多为轻清之品,用量极轻,药味多甘淡平和,处方药物数量常常较少。因中药代茶剂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组方多选取芳香性中草药以及冲泡后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的轻灵之品,切合孟河用药之特色,单老在临床中亦喜而用之,意在取其气而薄其味,欲其轻扬清淡,轻可去实。

 01 菊花茶

单老师代茶饮常用方药举隅

 

1)加味连苏饮

 

方药组成黄连、紫苏叶、吴茱萸、白豆蔻,沸水冲泡代茶。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适用范围:呕吐、胃痛、嘈杂、泛酸等属寒热错杂、肝胃不和者。

 

加味:呕吐偏于热者,加甘、微寒之竹茹,清热止呕;纳谷不香者,加炙鸡内金、炒谷麦芽以消食和胃;大便不通者,加莱菔子、决明子;脾胃气虚者加太子参;胃阴不足者加麦冬;气滞明显者加陈皮;脾不升清、泄泻者加荷叶;心脾同病者,加百合、夜交藤;胃痛明显者可合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

 

方解:连苏饮为清代温病学家薛雪所创,由黄连、苏叶两味药物组成。薛雪《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可见连苏饮是治疗湿热证、肺胃不和之呕吐的验方。后世金陵医派开创人张简斋于原方基础上加辛热之吴茱萸,一取疏肝解郁,二取反佐黄连之苦寒,以防伤脾胃,三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具有“辛开苦降”之意;加辛温之白豆蔻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竹茹味甘,性微寒,清热止呕效佳,《本草汇言》曰:“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呃之药也”;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不仅有下气消胀、润肠通便之效,且无伤正之弊,尤其适用于老年气虚者,常常与人参相配行气而不耗气、补气而不壅气,也常与决明子配伍达下气通腑之力;对于脾不升清、泄泻者,单老师尤其喜用荷叶,《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泻多为脾虚气馁、清气下陷,故在用补中土之药的同时,常兼用升补之法,加用荷叶升发清阳之气以行阳道,正如《本草纲目》所云:“生发元气,裨助脾胃。”单老师运用加味连苏饮治疗胃脘疼痛、胃气上逆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较好,尤其对于外感寒邪兼有脾胃气滞者疗效尤著。

 

2)益气养阴代茶方

 

方药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枸杞子,沸水冲泡代茶。

 

功效:益气养阴。

 

适用范围:脾胃疾病见气阴两虚轻症者以及作为病后伤阴的善后方。

 

加味阴虚明显者可酌加沙参;气虚不固,症见泄泻、汗出者加五味子;阴不涵阳,症见头晕者加杭菊花;肺胃阴虚,咽喉不利者加木蝴蝶、胖大海,或合桔甘汤等。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因此单老师临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最重视脾胃。大病久病之后,往往耗伤胃阴,胃为阴土,喜润恶燥,因此治疗病后伤阴者,当以甘凉柔润为主。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单老师认为益胃贵在柔润,养阴当防滋腻,喜用西洋参、麦冬、南北沙参等甘凉柔润之品,少用或忌用滋腻之品,恐壅滞不运,更碍脾胃。有时单用西洋参,嘱患者沸水泡之,频频饮服,缓缓吸收,以防未病,药专效宏;有时也配伍他药,如桔甘汤或胖大海、木蝴蝶等药,桔甘汤载于《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甘汤。”胖大海、木蝴蝶皆为利咽喉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木蝴蝶有抗过敏、抗菌、抑酸等作用,尤其适用于咽部充血糜烂,与西洋参相配益气养阴、润肺利咽,适用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

 

3)口瘅方

 

组成:佩兰、藿香、石菖蒲,沸水冲泡代茶。

 

功效:芳香辟秽、祛湿化浊。

 

适用范围:口瘅属湿浊证者。

 

加味:大便不通者,加决明子、莱菔子;寒热错杂,肝胃不和,症见呕吐、腹痛者合用加味连苏饮。

 

方解:口瘅乃素日嗜食肥甘厚腻之品,阻滞中焦,气机失于斡旋,久则郁热,湿热交结所致。《温热论》云:“有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浓涎沫者,其口必甜,此为脾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佩兰味辛性平,入脾胃经,解暑化湿,辟秽和中,主治湿热内蕴之口中甜味,口臭。《素问·奇病论》云:“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祥,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石菖蒲味辛性温,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豁痰开窍,与藿香相配,芳香辛散之力强,共奏祛湿化浊、调理脾胃气机之佳效,如脾胃湿热明显,可合用连苏饮清热化湿。

 

4)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代茶方

 

组成:决明子、白菊花、生山楂、枸杞子,沸水冲泡代茶。

 

功效:滋阴平肝,清热活血。

 

适用范围:高血脂或高血压属肝阳偏胜或兼瘀血者。

 

加味:睡眠不佳者加百合、夜交藤;肝阳上亢,症见眩晕、头重脚轻者加钩藤。

 

方解: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多见形体偏胖、头晕、面色潮红、烦躁易怒等症状,辨证多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决明子、白菊花平肝潜阳,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生山楂善消油腻肉食之积,兼能活血化瘀,四药合用,共奏滋阴平肝、清热活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决明子有降压、利尿、降脂之效,生山楂亦有降脂之功,代茶服之,方便、易于接受,长期服用,多能获益。尤其是决明子,另有通便之功,《神农本草经》云其久服可以“益清气,轻身”,获延年益寿之效。

 

5)面部痤疮代茶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生甘草、白芷,沸水冲泡代茶。

 

功效:清热疏风。

 

适用范围:痤疮属热毒挟风者。

 

方解:《诸病源候论》曰:“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肺主表,外合皮毛,风热邪毒侵犯肺经,血热郁滞,肺卫失宣,以致邪毒肺热蕴结于肌肤而致病。金银花、连翘味甘、苦,性寒,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既能透热达表,又可清里热而解毒,常常相须为用。白芷,气味辛温芳香,入肺、胃经,疏风散寒,上引头目清窍,最能燥湿升阳,可和利血脉、消肿生肌,《景岳全书》称其可“散风邪,逐寒湿,止头疼,除搔痒,化痈毒,善走阳明,故能起头面之痘,亦托肌肉之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具有美容之功效,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药品化义》记载生甘草“凉而泻火”,故取其泻火解毒之效,以治疮疡肿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具有抗炎抗毒、促进腺体分泌的作用。四药合用,使清热解毒之力增,则痤疮痈毒渐消。

 

验案举例

 

【案一】女,23岁,主因“胃痛半月余”于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半月来剑突下疼痛,食后明显,痛时拒按,泛泛欲吐,无嗳气,二便调,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腹痛,舌红苔薄黄,脉细。辨证为胃气郁滞,治当行气止痛,方拟连苏饮加减:黄连1g,紫苏叶3g,吴茱萸1g,白豆蔻2g,炒白芍3g,炙甘草2g,7剂冲服代茶饮。服药2剂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遂余药尽服,胃痛症状无再发。

 

患者剑突下疼痛,痛时拒按,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泛泛欲吐乃胃气上逆所致;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肝失疏泄则月经先后无定期;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则致经行腹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泻,皆属于热”。黄连苦寒,清泻肝火,清利湿热;紫苏叶辛温,行气宽中,理脾胃气滞;吴茱萸辛热疏肝,温胃降气;白豆蔻辛温,芳香化湿。单老师根据病情加入炒白芍、炙甘草,取芍药甘草汤之意,取酸甘化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

 

【案二】男,70岁,2013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12年前行胃癌根治术,术后曾查胃镜示:吻合口炎,食管炎伴增生,残胃炎伴胆汁反流,病理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刻下:胃中时有烧灼感,伴有嗳气、反酸,口干。大便尚调,舌红,有裂纹,苔薄少,脉弦细。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处方: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炒薏苡仁15g,百合15g,浙贝母6g,白花蛇舌草15g,木蝴蝶2g。14剂,日1剂,水煎服。茶饮方:西洋参2g、麦冬5g、石斛3g、木蝴蝶2g,7剂代茶饮。2013年12月25日复诊,患者口干、反酸较前好转,已见初效,续以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单老师认为,肿瘤晚期患者经手术及放化疗后,多正气大伤,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先扶正,临证遣药擅用自拟芪竹汤加减之。方中黄芪益气升阳,固护胃气;玉竹、麦冬、百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薏苡仁甘淡健脾,仙鹤草补虚强壮;白花蛇舌草化瘀解毒;浙贝母、木蝴蝶抑酸护膜。代茶饮方与主方相仿,益气养阴,辅佐主方,缓缓频服,终收佳效。

 

| 名医介绍 |

单兆伟,1965年于南京中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脾胃病研究会主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副主编、《新消化病杂志》编委、《南京医学》常务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作者介绍|

马青,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研究。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16-2第35卷第2期),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