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保健话节气——处暑


01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那今年的处暑我们该如何养生呢?请看严苏纯教授指导我们顺应时节如何养生~

 

气候特点

 

       处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的本义是隐,止。《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释“处”曰:止几会意。“几”是矮小的桌子,用来依靠休息。因而“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此时暑气渐隐,天气转凉。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结束,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则会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秋老虎”。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也就是处暑节气以后,持续约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有不少年份,立秋热,处暑依然热,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这种夏秋连热的“秋老虎”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需更加注意防暑降温。

 

习俗由来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老鸭味甘性凉,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精神起居养生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过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

 

从生理学来讲,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气流以及气压等综合气候条件配合下,人体才感到舒适。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体热散发困难、皮肤黏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负担增加,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从而使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处暑后气温冷暖适中,轻风吹拂,清心爽神,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恢复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程度,因而机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秋乏可以说是对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补偿的保护性反应,也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

 

       那么,如何来预防和调节秋乏呢?

 

       首先,要睡眠充足。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防止上班犯困。也可以适当午睡,这样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其次,是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有条件的可以登山、散步、做操,没条件时伸个懒腰也可缓解秋乏。伸懒腰可使胸腔对心、肺进行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第三,最好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周围摆上几盆绿色植物。“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宜选择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和绿萝等。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和普通芦荟。这些植物不仅能对付从室外带回来的细菌和小虫子等,甚至可以吸纳连吸尘器都难以吸到的灰尘。办公室适宜养芦荟和吊兰,它们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吸收甲醛。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招解秋乏的小办法。

 

       常梳发,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易除疲劳。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面多擦,用双手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促进面部血液循环,防止感冒,缓解疲劳。

 

饮食养生

 

       处暑时节饮食方面应多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面食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因酸味主收敛。

 

       这段时间不宜吃萝卜(胡萝卜除外),因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清热解暑类食品别一下子全撤除,此类饮食既能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喝些绿豆汤或薄荷粥很有益处。多吃一些新鲜时令水果蔬菜,如葡萄、柿子、红枣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还可缓解秋乏。

 

       寒凉饮食要减少。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吃可能伤及脾胃。另外饮食营养要加强,不能只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处暑时节适当吃肉食,如鸭肉、泥鳅、鱼、猪瘦肉、海产品等,既能清暑热又有补益的作用。

 

季节养生要点

 

       中国有一句养生俗语“春捂秋冻”。为什么要这样做,又该如何去正确理解这一养生原则呢?

 

       由于我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特有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以地区而言,在我国春捂秋冻的重要性北方远大于南方,华南地区一般已听不到春捂秋冻的说法。春季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之多,甚至更大。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同样道理,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我国古代养生书籍中都把顺四时作为养生的最高准则。《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

 

       中医学还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秋三月里秋风萧瑟,秋雨凄凉,红衰翠减,百花凋零,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因此,秋季养生忌让“秋愁”上心头

 

       当然,秋风秋雨易使人忧愁,并不完全是审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着一定的生理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的情绪。在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此外,在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状态,容易产生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低温抑郁症”。

 

本节气养生提要

 

       1.处暑暑止热不减,除热解暑仍需行。

       2.一场秋雨一场凉,适当秋冻防感冒。

       3.睡眠安怡,饮食合理可解秋乏。

 

本节气饮食攻略

 

       ◎百合脯:生百合60克,蜂蜜2汤勺。百合清水洗净放入碗内,浇上蜂蜜,放入蒸锅内蒸30分钟出锅,烘干或风干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点评: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清热利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和胃。适用于肺痨久嗽,咳唾痰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燥不安,心痛,喉痹,胃阴不足之胃痛,二便不利,浮肿,痈肿疮毒,产后出血,腹胀等。

 

       ◎沙参百合鸭汤:北沙参、百合各30克,肥鸭肉150克。北沙参、百合、鸭肉分别洗净,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至鸭肉熟烂即成。

 

       点评:鸭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鸭肉的营养价值与鸡肉相仿。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作者介绍|

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

 

来源:食品与健康(2014[8]),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