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魂魄,常与鬼怪联系在一起,各种奇幻、科幻的小说、电影也时常有不知身在何处,思维与身体脱节、恐惧的描述。那么这些究竟是迷信还是确有其事呢?为什么中医有“神魂魄意志”的描述呢? |
说到“魂”,想起几年前一宗轶事,本市《XX日报》在周末一般会有一个版面登载医疗信息,其中有一个医读问答之类栏目。一天,一读者问:常在将醒状态,意识渐清,但却支配不了身体,想动动不了,几经挣扎才能动,问是什么病?其中一个中医师这样回答:“这个病临床很少见,书本没记载,建议住院检查。”少见?这不是梦魇吗?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恐非少数。另一个主任中医师的回答更令人发噱,答:“这是大脑皮层过于兴奋。”仅此一句,再没下文,答了等于没答。更何况,这是中医的说法吗?一个没有学过医的人也可以这样回答啊!面对病人这样忽悠已经不对了,居然敢白纸黑字地在报上回答,不以无知为耻。除了以周星驰的台词:“I服了YOU”来表达感受,竟再难找到更合适的词语了。
梦魇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答:这是肝所藏的“魂”出了问题!中医教材有一怪现象,“魂魄意志”这几个字不算少见,但解释却常语焉不详,学习者多不得要领,就像以上两位医生,碰到了“魂”的病变却不知道,只不过一个尚老实,知“不知为不知”;一个却拒绝承认“不知”而强解。有此将梦魇与“魂”相连的识见者,在现今中医界,恐未过半。问题是,这在业界内本该属于浅识、常识。但古之浅识却成今之高见,真令人啼笑皆非,现今中医学术之失神离魂,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魂”,《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定下了基调。首先,魂是受神支配的,生理上,神动则魂应,魂动则神知;反之,凡神动而魂不应,或魂动而神不知,均属异常。《类经·脏象类》的:“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说明了神与魂的关系,并进一步发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魂的病变我们常用“魂不守舍”来概括。其表现可以“梦寐恍惚、变幻游行”括之。
细析之,这里的“梦寐”指的不是一般的作梦,而是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等非良性梦境。何以如此?我们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为据来作分析:
梦魇是神动而魂不应,故欲动而不能动;梦游是人在梦中游行而神不知、梦呓则是口说梦话而神不知,均属魂动而神不知。如此魂不能随神往来,不能与神相互乎应,是“魂”的第一种病态,俗称梦魂颠倒。
“恍惚”是“魂”的第二种病态,此恍惚包括思维不能集中,谋虑功减,甚至思维散乱,谋虑不能。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谋虑”?这不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的“谋虑”吗?难道“谋虑”是“魂”的作用?恭喜你,答对了!“谋虑”确实是“魂”的作用。当一个人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坐立不安,谋虑不能时,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语是“魂不守舍”、“失魂”,更白的说法则是“魂都丢了”,这类说法实际直指中医“魂”之本义。
“变幻”则是“魂”的第三种病态,指的是产生各种幻觉,如幻视、幻闻、幻听等。幻觉以及思维散乱,谋虑不能等是精神疾患的常见症。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由是观之,“魂”的病变不纯粹是现代心理学问题,也包括某些精神方面的问题。
【预告】谈“魂”说“魄”有五讲,欲知“魂魄”事,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潘毅,1956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1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
来源:潘毅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