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肝藏魂”?魂有什么特性?魂动、魂不归舍的常见病机是什么?魂之病的治疗思路主要有哪些?常用安神定魂药物的药象是如何与“魂”之性相合的?潘毅老师在本篇中详细介绍~~ |
然则为何“肝藏魂”?还是由《内经》作答,《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言下之意有二:其一、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二、血是魂之舍。何为“舍”?“舍”者,居室也。换言之,“魂”就象一个居客,以血为舍,以血为涵,以血为养。在《本神篇》,五神所在,全用一个“舍”字,颇值玩味。
以阴血为涵者,其性多属阳,魂也不例外。《说文解字注》曰:“魂,阳气也。”《人身通考·神》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魂者,从云;云者,风也;风者,木也;木者,肝也;风易散则魂易飘。以上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恍惚,变幻游行等病理表现也显示出“魂”有兴奋、主动、易飘的阳性特点。
梦游习称“离魂症”,一个“离”字就是对魂失居所的形容。“离魂症”不乏见于古医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述:
“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
现代大抵作为幻觉病症而诊治。清·陈士铎的《辨证录》就专设《离魂门》,所记多为他脏腑之病影响及肝而见离魂症及相应治法。
血与魂之间,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关系。“肝藏血,血舍魂”与震卦之象颇类,“魂”像在下之一阳爻,血似在上之两阴爻。当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所涵、所镇而不妄行游离。况且“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在睡眠时,血归于肝,则魂易得血养而不妄动。《齐物论》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因此病理上肝之阴血不足,魂失所涵、所镇,则易魂不守舍,自浮自动,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来而见诸般梦幻病象就不足为奇了。
又因魂属阳,魂动之病,除了肝阴血虚外,亦可因肝火、肝阳之热扰而动,此“同气相求”也;若虚衰或重病之人见之,亦有阳虚阳浮之虞。
魂之病,从治疗角度,多心肝、神魂并治;若为他脏腑所及,则兼治他脏腑之疾。治其本多滋阴补血,清火潜阳,或导龙入海。治其标则安神定魂。药物则因魂易浮越而多选具镇敛作用之琥珀、龙骨、朱砂等。
我们可从古人对琥珀、龙骨、朱砂之述,领略一下药物之象如何与“魂”之性相合。
《本草问答》:“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松,为阳木,其脂乃阳汁也。性能粘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盖其汁外凝,其阳内敛。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粘。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故遇芥则能粘吸也。人身之魂阳也,而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更无以异,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
《本草求真》:“龙骨专入肝、肾、大肠,兼入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甘涩微寒。功能入肝敛魂,不令浮越之气游散于外,故书载能镇惊辟邪,止汗定喘。”
《医学衷中参西录》:“丹砂,则取其质与气与色为用者也。质之刚是阳,内含汞则阴气之寒是阴,色纯赤则阳,故其义为阳抱阴,阴承阳,禀自先天,不假作为。人之有生以前,两精相搏即有神,神依于精乃有气,有气而后有生,有生而后知识具以成其魂,鉴别昭以成其魄,故凡精气失其所养,则魂魄遂不安,欲养之安之,则舍阴阳紧相抱持,密相承接之丹砂又奚取乎?”
看到没有,今人论药,仅有干巴巴的功效与主治,却没有何以有此功效之理,因此,学中药仅剩死记一途。古人辨药,多是按天地万物自然而然之理而识,且药理医理相参,看这样的药解,中医思维能力怎能不提升?
魂魄之说,是否带有某些迷信成分,或仍余巫韵,这是个很受关注的问题,此处暂不评述,留待“魄”内容一并讨论。
【预告】谈“魂”说“魄”有五讲,欲知“魂魄”事,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潘毅,1956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1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
来源:潘毅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